宜安之战(3)
消息传到肥下,樊于期大惊失色。粮草辎重,全部积存在那里,如今早已归了李牧。远离后方作战,一旦没了军粮,他这十几万人就是去偷去抢,也找不到那么多食物。活命都成问题,还打什么仗! 来不及多说,樊于期立即带领部队,回援大营。没别的办法,只有趁赵军立足未稳,迅速攻击,或许还能逆转战局。 可是晚了。一切都晚了。 李牧麾下的士兵,休养生息了那么多天,就像一张拉满的弓,一旦松开弓弦,哪里还有回旋余地!中军先是弓箭,远距离解决一批秦军;骑兵和车兵接着引导步兵,发起反冲击。樊于期遭到突然打击,正不知所措的功夫,左右两翼又出现敌情。 战局发展到这里,结果已经没了任何悬念。 秦军很快就溃不成军。樊于期看势不好,在侍卫的掩护下,抛下部队,匆匆化妆逃跑;群龙无首,剩下的秦军只能任人宰割。经过激战,赵军歼灭秦军超过十万。 这是战国后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歼灭战。也是搧在嬴政脸上最清脆的一记耳光。樊于期遭此大败,不敢回国,只好一路向北,逃到燕国栖身。他的结局,想必大家都已知道:脑袋成了荆轲刺秦时的见面礼。 也有典籍记载,当时的秦将名叫&ldo;桓齮&rdo;。但是多数学者认为,这其中的&ldo;桓齮&rdo;就是樊于期。之所以叫法不同,是因为各国的口音差别很大,以讹传讹,弄真成假。而且从那之后,史书中再也找不到&ldo;桓齮&rdo;的痕迹,樊于期的名字,又不见之前的任何典籍。一个事迹上不了典籍的将军,很难想象会有那么值钱的脑袋。 当然,也有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打了败仗,秦王未必会那么恨他,一定要他的脑袋。持这种观点的人,只见典籍与字迹,却没看见人情。如果考虑到这是嬴政亲政以来对赵国的第一仗,如果考虑到此前秦军虽然也打过败仗,但几乎没有全军被歼灭的先例‐‐崤之战年岁久远,暂且不提。包括六国合纵攻秦的时候。而这一次,秦军几乎是全军覆没,嬴政的暴怒,完全可以理解。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败仗未必是死罪。但是抛弃部队,独自逃跑,不是死罪也差不多。诸葛亮之所以一定要斩马谡,就是因为他有逃跑的情节,后来才回营请罪的。 还有一个细节不容忽略。那就是此役秦王不仅抛弃了名不见经传的杨端和,还抛弃了宿将王翦,而命令樊于期为主将。对他的期望之高,由此可见一般。期望越高,失望越强。极度失望之下面子受损,按照嬴政的性格,杀个把将军昭示天下挽回颜面,完全是顺理成章。这一点,想必樊于期认识得更为清楚‐‐有几个高官,能不清楚顶头上司主要领导的脾气?如果他当真不清楚,那么有一句现在八零后的职场政治规则,可以奉送于他:埋头苦干,死得难看。 秦国一直是法家治国,施行严刑峻法。按照秦律,&ldo;败军之将且投敌者,命曰国贼,身戮家残,去其籍,发其坟墓,男女公于官&rdo;。不但要抄家,籍没资产,男女人等沦落为国家的奴隶,还要发掘祖坟。嬴政做了这一切,还不解气,于是悬赏&ldo;金千斤、臣万家&rdo;,就是用千金加万户侯的代价,以求樊于期的项上人头。由此可以想象,这场战役对秦国的打击之大,嬴政所挨的耳光之响亮。 亲者痛仇者快,反之亦然。消息传开,整个赵国为之沸腾。自从长平之战以来,赵军屡战屡败,丢人失地,总算扬眉吐气了一回。赵迁呢,自然也是大喜过望。兴头上,他对李牧说:&ldo;你就是寡人的白起!&rdo;随即封他为武安君,封地就在今天的河北武安县。 从那一天起,李牧正式成为赵国的全军统帅。 赵迁封李牧为武安君,粗听起来是无上的荣誉,但事后回想,却有一语成谶的意味。阴影也许就在那一刻,开始在李牧的头顶慢慢生成聚集。
韩非遇难(1)
宜安之战后,秦国不甘心失败,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33年,再度攻击赵国的战略要地番吾‐‐今天河北平山东南二十五里的番吾城。这一次,李牧还是没给他们好脸色,干净彻底地粉碎了秦军的攻势。 接连遭遇两次打击,嬴政不得不调整战略部署。他明白,赵国虽然实力不断削弱,但秦国还是无法一口吞下。在这种情况下,他有心逐步推进,先灭韩国。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国家。秦国这样做,完全是拣软柿子捏。韩王安一听,更加不安。因为实力弱,他对秦国一直恭恭敬敬,小心伺候,没想到还是会成为瞄准镜中的目标。怎么办呢?既然兵将不行,不能来武的,那就来文的。派公子韩非出使秦国,劝说秦王掉转枪口,还是对准赵国。 典型的以邻为壑。 请注意,韩非是完完全全的贵胄子弟。可人家虽然出身高干之家,却既不仗势欺人,也非不学无术。《韩非子》现存五十五篇,十多万字,不能说字字珠玑,但是确有真知灼见。很多寓言故事和成语,都出自这本书,比如&ldo;自相矛盾&rdo;、&ldo;讳疾忌医&rdo;、&ldo;老马识途&rdo;、&ldo;守株待兔&rdo;、&ldo;滥竽充数&rdo;等等。韩非不但能写文章,还深通治国方略。只是他多次给韩王提建议,韩王总是不予采纳。否则,韩国又何以沦落至此,任人宰割。 相形之下,秦王嬴政倒是个识货的行家。他读了韩非的文章,大为激赏,竟然发出这样的感慨:&ldo;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rdo; 哎呀,我要是能见到这个人,跟他交往,死而无憾! 这样的超级粉丝,搁在今天也算是骨灰级了吧。 秦王对韩非如此推崇备至,仰慕已极,等见了韩非,自然礼遇甚厚。韩非趁机贩卖自己的理论,劝说秦王,放韩国一马。他说:&ldo;今释赵之患,而灭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rdo;。意思是说,韩国一直臣服于秦,就像秦国的内臣一样。现在您不去攻打赵国,却要灭韩,天下人岂不是都明白了必须要跟赵国合纵,对付秦国的道理了吗? 韩非这话并非没有道理。然而,他却没能忽悠住秦王。为什么呢?《韩非子》中的一个故事,正好可以作为原因的解释。原文不长,抄录如下: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着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ldo;汝狗猛耶?&rdo;曰:&ldo;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rdo;曰:&ldo;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rdo;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什么意思呢?宋国有个卖酒的,买卖公平,态度恭敬,酒很香醇,酒旗也挂得很高,但就是没人来买,时间一长,酒都酸了。店家百思不得其解,就向住在同一条里巷的老人杨倩请教。杨倩说:&ldo;你的狗是不是很凶?&rdo;卖酒的说:&ldo;狗凶,跟酒卖不出去有什么关系呢?&rdo;杨倩说:&ldo;人们害怕狗呀!人家打发小孩,揣上钱拿着壶前去打酒,但你的狗窜出来咬人,谁还敢来买?这就是你的酒白白酸掉卖不出去的原因&rdo;。 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才智之士身怀满腹经纶,想要禀陈大国的君王,使其能够明白治国方略,可有些大臣却像恶狗一样窜出来咬人。这就是国君受到蒙蔽和挟制,能人得不到重用的原因。 如果换作这则故事中的说法,秦王身边还真有狗。它不是别人,正是韩非的师兄弟李斯。当时他在秦王跟前非常得宠。 李斯和韩非都出自荀子门下。论文章,李斯的《谏逐客书》虽然声名远播,现在各种选本里还能读到,但他依然远远不是韩非的对手。不说文人相轻自古已然,因为他们俩虽然都能写,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只说同行是冤家。过去秦王对韩非的那一番感慨,想必让李斯心惊肉跳。后妃争宠世人皆知,大臣争宠也是古已有斯。李斯此人,也不能免俗。 秦王如此推崇韩非,如果再听从韩非的计谋,让韩非得了势,今后还有他李斯的活动空间吗? 必须马上采取行动。李斯立即跟秦王上眼药:&ldo;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rdo;韩非到底是韩国公子,说一千道一万,他心里肯定向着韩国,而不会考虑秦国的根本利益。这是人之常情。 这话秦王相信。那怎么办?既然不能用,就让他回去吧。但李斯却铁了心要赶尽杀绝。他说:&ldo;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rdo;大王您留他那么久,又不重用,再让他回去,不是放虎归山吗?不如找个小过错杀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