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于是召集蔺相如问计。蔺相如说:&ldo;秦强赵弱,咱们不能拒绝,否则就是咱们理亏;给他玉璧,他若不给城池,那就是他们失信。两下比较,还是让他们失信的好。如果实在没有合适的人选,我愿意带着玉璧出使秦国。他们给城池,我就把玉璧留下;他们要是不给,我一定完璧归赵!&rdo;
秦王在章台召见蔺相如。等蔺相如奉上和氏璧,秦王喜不自胜,传给左右和宫内的美人观看欣赏,那些人纷纷高呼万岁,以示祝贺。闹腾半天,也不见那十五座城池的下文,蔺相如明白,秦王根本没下它们的米,于是站起来说:&ldo;这块玉璧也不是绝对的完美无缺,有个小小的瑕疵,您拿过来,我指给您看!&rdo;等接过玉璧,蔺相如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高声说道:&ldo;开始您要求交换玉璧,赵国上下都觉得秦国贪婪,依仗国势强大,不会守信,所以都不赞成。我想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何况堂堂一个大国?这才力排众议。于是赵王斋戒五天,派我奉送玉璧,在朝堂上拜递国书,以便彰显大国的威仪与庄严。可是大王您呢?接见我的礼节甚为倨傲,得到玉璧,传给美人,这不是戏弄我吗?我看您没有诚意交换,所以才要回玉璧。如果你们强抢,那我的头和玉璧,将一起在柱子上碰碎!&rdo;
一句话,使命不成,宁愿玉碎。
在秦王心目中,宝贝已经姓了秦,当面碰坏,如何使得!赶紧派人拿来地图,指示那十五座城池的方位。仅此一点,当然糊弄不住蔺相如。他说:&ldo;和氏璧是天下的共宝,赵王送璧时,特意斋戒五天,大王您也要斋戒五天,用最高规格的外交礼节,派九个官员迎宾赞礼,引导上殿,我才能给您!&rdo;
没办法,尽管在自己的国都里面,宫殿之内,秦王还是只能接受这个城下之盟。可是相如呢,回到驿馆,悄悄安排随从,乔装改扮,怀揣玉璧,抄小路星夜兼程,朝赵国赶去。
五天之后,秦王端坐殿上,派&ldo;外交部礼宾司&rdo;的九个官员赞礼,引导蔺相如上殿。可是相如带给他的,没有玉璧,只有一番训教:&ldo;自从秦穆公以来,秦国的二十多位国君,没有一个坚守信用的。我担心被大王欺骗,有负赵国,已经派人送回玉璧,估计已到赵国。秦强赵弱,大王派遣一个使者过去,赵国立即奉璧而来。您如果先割让十五座城池,赵王怎么敢不给您玉璧呢?我欺骗大王,应该被煮死,您看着办吧。&rdo;
秦王和大臣们先是面面相觑,然后议论纷纷,非常愤怒。有人要拿下蔺相如,秦王想想,还是算了:即便杀掉他,也不能得到和氏璧,还会导致两国外交关系破裂,于事无补,何必呢?于是挥挥手,卫士们随即退下。
蔺相如与和氏璧,最终全都毫发无损。赵王非常高兴,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然而后来,和氏璧还是归了秦国。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得很清楚:&ldo;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rdo;这&ldo;随、和之宝&rdo;,分别指的是&ldo;随侯之珠&rdo;与&ldo;和氏之璧&rdo;。那时候六国都还健在,还没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地步;秦国究竟怎么得到的和氏璧,不见史册记载,但可以肯定,公平交易,绝无可能。
这事发生在公元前283年。那一年,乐毅配六国相印,指挥联军大破齐国,连下城池七十多座。秦军也参与其中,只是齐军主力被歼后,乐毅随即遣返秦、韩二军,以减少最终战果的瓜分者。而秦军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卷下了赵国的两座城池。所谓盟军,联盟关系不过如此;还是在那一年,廉颇带领大军,深入齐国腹地,攻占了战略要地阳晋,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第44节:瞧瞧他的暴脾气(5)
由此可知,廉颇指挥的这次作战,开了六国伐齐的先河。赵国之所以一时间声名鹊起,成为诸侯之首,与此不无关系:它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渑池会盟
齐国的衰落,顿时将赵国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别人不敢打它的主意,但秦国一直念念不忘。从那以后,秦国多次攻赵,蚕食赵国的领土,消灭赵国的军队。
公元前279年,秦国突然要求赵王到渑池会盟,改善外交关系。接到消息,赵王的第一印象是突然,第一反应是危险。
他不想去。确切地说,是不敢去。
会盟是当时经常采用的外交方式,简而言之,就是会面结盟。尤其想称霸的诸侯,会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渑池就是今天的河南渑池县,属于是秦国和魏国争夺多年的西河地区,当时已经被秦国夺取。秦赵两国攻伐不断,现在要到敌国的土地上,去谈什么和平友好,实在扯淡。
然而廉颇、蔺相如等一干大臣,都主张去。道理很简单,如果不去,示弱于秦,赵国将失礼跌份。蔺相如主动请缨,要求跟随赵王,照顾左右;留下廉颇,带领人马在后方接应。
计议已定,廉颇护送赵王,直到国境。分别之前,廉颇跟赵王告别,说:&ldo;大王此去,正常情况下行期不会超过三十天。若超过三十天还不回来,请答应我,立太子为王,免得被秦国利用!&rdo;
赵王默然片刻,随即点头答应。
到了渑池,二王相会,宴饮当然是固定科目。秦王喝了二两,乘着酒遮颜面,想占赵王的便宜:&ldo;我听说赵王擅长音乐,请鼓瑟一曲,让我听听!&rdo;赵王随即弹了一曲。弹就弹吧,君王其实也是肉体凡胎,私底下的面目,与常人无异,但要记入史书,小事也会变味。秦国早有准备,御史上前记下&ldo;某年某月,秦王与赵王饮,令赵王鼓瑟&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