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的治军方略,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军纪严明。令行禁止,纪律严明,才能出战斗力。有一次,两个士兵没接到命令就擅自出击,结果立了功回来,不仅没得到封赏,反而被吴起斩首。二是言而有信。有个成语,叫&ldo;移木建信&rdo;,说的是商鞅变法时,为了取信于民,就在市场的南门立了一根木杆,旁边贴着告示说:&ldo;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就赏他十金。&rdo;大伙儿看了告示,个个云山雾罩,搞不清怎么回事:把木杆扛到北门轻而易举,这个劳务费无论如何也不值十金啊。肯定是上边吃饱了撑的,瞎忽悠。商鞅一见,又把赏格提高五倍。有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扛走木杆,果然拿到了黄澄澄的五十斤。这一下,政府的威信随之树立。
据史料记载,吴起身上也有类似的故事。西河本来是秦国的土地,居民也都是秦人。吴起为了让他们信任自己,就在南门立了一根柱子,说:&ldo;谁能放倒柱子,就提拔他为上大夫。&rdo;刚开始也是没人相信,后来有个人站了出来‐‐反正即便上边说了不算,他也不会有啥损失‐‐没想到,还真被封了官儿。
柱子倒了,吴起的威信立了起来。这个故事跟商鞅的&ldo;移木建信&rdo;,有太多相似之处,很难说清版权的归属。按照道理,吴起在先,商鞅在后,似乎应当归于吴起。不过事情是古人做的,历史却是后人写的。笔头子一歪,张冠李戴是常事。所以我们暂且放下这个故事,看看明人宋濂在《龙门子凝道记》中,对于吴起守信的记载。说的是吴起外出,正好碰到一个老朋友,就要请他吃饭。朋友说:&ldo;行啊,等我回来吧。&rdo;吴起说:&ldo;那好,我在家等您。&rdo;结果吴起等得太阳花儿都谢了,直到天黑,也没见朋友的影子。怎么办?有约不来,吴起也就不吃晚饭。直到次日一早,他派人请来朋友,这才跟他一起,把晚饭和早饭一同吃掉。
宋濂后面有这样的议论:&ldo;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rdo;就是说,吴起之所以不吃饭等待朋友,是怕吃饭的同时,也食了言。果真如此,三军将士还能不信服他么?要取信三军,必须言而有信。
吴起治军的第三个特点,是善于使用精神激励。拿破仑曾经说过:&ldo;给我足够的勋章,我就能征服地球。&rdo;吴起也深谙此道。西河地区是秦魏双方的必争之地。对于秦国而言,过了西河,往西就是辽阔的渭河平原,无险可守。魏军兵锋所指,甚至连秦国的国都,都会受到威胁。正因为如此,双方的攻伐,从来都不曾停止。为了激励士气,吴起请魏武侯‐‐当时魏文侯已经死去‐‐亲自出面,举办庆功宴会。他让立上功的将士坐前排,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餐具,猪、牛、羊三牲俱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贵重餐具和食物适当减少;无功者坐后排,只能用普通餐具。宴会结束后,还要在大门外论功赏赐有功者父母妻子。对死难将士的家属,每年都派使者慰问。
第20节:他动了谁的奶酪(5)
这个方法,一施行就是三年。公元前389年,秦国调集大军,攻击东进道路上的咽喉要地阴晋,也就是今天陕西华阴的东部。警报传到河西,立即有数万魏军士兵,不等将令下达,就自行穿戴甲胄披挂整齐,准备参战。吴起请求魏武侯,派五万名没有立过功的士兵,由自己率领反击秦军。武侯照准所请,并加派战车五百乘、骑兵三千名。出战的前一天,吴起发布将令说:每个人都要跟我一起,奋勇作战,无论车兵、骑兵还是步兵。&ldo;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rdo;意思是如果车兵俘虏不了敌军的战车,骑兵俘虏不了敌军的骑兵,步兵俘虏不了敌军的步兵,就算打了胜仗,也没有功劳。
吴起带领这五万多渴望建功立业的士兵,在阴晋向秦军发起反击。魏军虽然兵力处于绝对劣势,但他们个个奋不顾身,以一当十。经过反复冲杀,最终彻底击溃秦军。有史料记载,当时秦军有五十万之众。所以阴晋之战,也算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西河学派
吴起镇守西河期间,一个重要的儒家学派在魏国诞生:西河学派。
说到这里,首先要把&ldo;西河&rdo;这个概念掰扯清楚。一般而言,典籍上单独提到一个&ldo;河&rdo;,都是指黄河,这里也不例外。只是黄河既为巨龙,便不会安分,东奔西突,河道多变。古往今来,莫不如此。春秋时期,卫国的西部边境沿着黄河,所以那里叫&ldo;西河&rdo;,就是今天河南的浚县、滑县一带;到了战国,黄河已经龙腾至今天的河南安阳以东,所以安阳也叫&ldo;西河&rdo;。吴起镇守的西河郡,则是在晋陕之间的黄河西岸地区,那原本是秦国的领土。
西河学派的创始人,或者叫精神领袖,是孔子的学生子夏。子夏是卫国人,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称,&ldo;子夏居西河教授&rdo;。这其中的西河,有人认为在河南安阳,有人认为在山西汾阳,也有人认为在吴起镇守的西河郡。不管在哪里,总之跟吴起大有关系。
魏文侯聘请子夏,是受他弟弟魏成子的推荐。当时子夏已经是耄耋之年,因为儿子去世哭瞎了眼睛,就没有答应。魏文侯于是又去请子夏的弟子段干木。可是他到了段干木的门前,段干木却不肯相见,不惜翻墙头跑掉,简直就像躲避瘟疫。然而魏文侯并不生气,专门造了一座礼贤台,然后用自己的车子把段干木接来,礼送到台上,再恭恭敬敬、气氛庄严地发出正式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