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的争论还在继续!
已经不止盐业官员和老柳争!
而是许多官员都参与进去,唇枪舌剑争的脸红脖子粗。
杨一笑表现的耐性十足,宛如看戏的吃瓜群众,足足两三盏茶时间过去,他才微微咳嗽了一声,打断朝堂群臣道:“诸位爱卿,可否暂停?朕需要提醒诸位一句,今日早朝要议的是赈灾……”
他声音有些轻淡,语气也一如既往温润,仿佛劝架的邻家小哥,给人一种和颜悦色的亲切。
然而满朝官员先是一静,随即脸色全都浮现惶恐,纷纷躬身行礼道:“臣等有罪,聒噪朝堂。”
杨一笑微微摆手,依旧和颜悦色,道:“无妨,朕不生气,虽然诸位于朝堂之上怒目而争,但你们争的东西是朕之书册,所以,这不算有错。”
“况且你们之所以争夺书册,是因为想更好的办好各部差事,在朕看来,此乃劝劝报国之心,故而,朕越发不会认为诸位有错。”
“只不过,朕还是刚才那句话,今日早朝的议题,主旨乃是针对赈灾。”
“民间有句老话,事有轻重缓急,朕深以为然,国事也该如此。”
“所以,你我君臣继续最重要的事……”
……
满朝官员躬身倾听,这一次再也无人敢发声音,哪怕是混不吝的柳长生,此时脸上也全是肃穆神情。
恰恰,杨一笑下达的旨意并未说完,因此,他声音平缓的继续下旨。
“柳尚书……”
“朕方才已经说过,你工部的任务极重,故而,五大匠作间必须日夜开工。”
“要尽可能的多生产民用器具,诸如铁锅炊具等物一刻不能停,但凡出炉一车,立马运送前线。”
“朕说的前线想必你能明白,它不是兵马作战的战场前线,而是此次赈灾大战中的流民,流民聚集之地就是前线……”
“铁锅多产出一口,送过去便可多搭建一个施粥的棚子,而每多出一个粥棚,便可多赈济几十个百姓。”
“这是大事,是尽量保证大批灾民不被饿死的天大之事,所以呀,朕不得不拜托柳尚书你一定要尽力而为。”
杨一笑说到这里时,目光看向下面的柳长生,温声问道:“此旨意可愿领取?”
老柳几乎没有任何吃力,当场行礼大声高呼起来:“请陛下放心,臣必然竭尽所能。”
杨一笑不由点点头,话锋一转竟然再次下旨,有道:“此外,朕还有旨意……”
“今日早朝之上,你我君臣约定,朕允诺会去珠儿那里安寝,你们则是整个道门出山襄助。”
“既然如此,朕就不客气了。”
“接下来的圣旨旨意,下达的乃是给你道门!”
“柳长生,你且代为道门领旨吧……”
杨一笑说着声音拔高,语调也充满了正式严肃,沉声道:“朕第一个要求,道门加派人手在民间游走,凡是遭受雪灾之地,必须有擅长医术的道士前往。”
“至少要做到每个县域出现十个道医,能够随时应对该县任何村庄的突发病患。”
“第二个要求,也可称之为一份允可,此前你们道门曾经多次发出请求,希望朕允许你们在大唐境内设立道馆,然而朕一直推辞拖延,始终不曾答应这件事。”
“之所以如此,想必你们心里明白,自从汉朝黄巾起义开始,历朝历代都在防备道门会尾大不掉……”
“如果放任你们发展,教派必然威胁皇权。”
“然则现在,朕松开口子,允可你们设立道馆,并且不限制道馆设立的地域和数量!”
“也就是说,你们想设立多少就设立多少,想在何处设立就在何处设立……”
“只要你们道门舍得在这件事上猛猛砸钱,朕甚至允许你们在大唐的每一个村庄都建造一座道馆。从此以后,道门的意图在我大唐境内算是得偿所望了。”
“但是,柳长生,你心里应该明白,朕这份允可是要收获回报的!”
由于是公事公办,涉及大唐和道门的谈判,因此杨一笑全程都是肃然口吻,并且直呼老柳的名字而不是称呼柳爱卿。
此时柳长生同样一脸肃然,虽然恭敬行礼但却目视杨一笑,直接问道:“敢问陛下想要的回报是什么?”
杨一笑没有回答,反而语带深意反问一句:“你为什么不问问朕为何突然改变态度,毕竟朕此前对此事表现的态度是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