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践,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丨哲学考研 – 哔哩哔哩

…通过实践,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丨哲学考研 – 哔哩哔哩缩略图

/实践/
导言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实践(praxis)在哲学史上就有一个明晰的线索,亚氏将其视作人的三项基本活动中的一项(其它两项活动是理论活动和制造活动)。在马克思这里实践被放在了历史唯物论的核心位置上,从而脱离了伦理或政治上的狭义范畴,而是自由的、普遍的、创造和自我创造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创造和塑造自己历史的人类世界及人自身。此外,“实践”不同于“实用”,它拥有一种否定性的现实物质力量,在与既存秩序的遭遇中实现它自身。

part.1?原典寻踪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将“实践”视为对思辨法哲学批判的回答,并且包含了革命性的含义。这意味着这种批判要积极地介入现实世界。“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对德国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抗,它就不会专注于自身,而会专注于课题,这种课题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实践。试问:德国能不能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即实现一个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式水准,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最近的将来要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

在同一篇文章中,他将理论的彻底性落实到其实践能力上——现实地表现为宗教批判的向度。“德国理论的彻底性的明证,亦即它的实践能力的明证,就在于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这种实践是包含着道德律令的。道德的应然力量是现实地介入实然的过程的。

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对商业的欺诈性质的揭露,也将牟利活动和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算作实践的一种。“商业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对一切可能降低有关商品的价格的事情都绝口不谈,秘而不宣。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商业中允许利用对方的无知和轻信来取得最大利益,并且也同样允许夸大自己的商品本来没有的品质。总而言之,商业是合法的欺诈。任何一个商人,只要他说实话,他就会证明实践是符合这个理论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一步将实践当做人的类本质的确证根源,“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马克思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都将人看做自由创造的实践的存在物,所谓“否定”就是通过批判实现人的自我解放。至于“肯定”的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随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由此,实践被用以规定唯物主义的物质性,从而超越了客体的、直观的理解,在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基础上重塑了新唯物主义。

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进一步将实践提到了更高的位置,此外他敏锐地发现了实践作为认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而把教授的经院哲学的无数臆说一脚踢开。当然,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在《哲学笔记—黑格尔《
…通过实践,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丨哲学考研 – 哔哩哔哩插图
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列宁指出了实践的双重品格——“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进一步将实践分为三种类型,并强调实践要合乎客观性和外在规定性的意义,“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part.2?原理伸展
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它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三种基本类型。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实践是人的生存基础。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必须首先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但自然界的直接存在形态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为了生存和生活,人们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出自己所需的物质产品。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每日每时必须进行的基本活动,就是直接物质生活条件的生产与再生产。正是这种物质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构成了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可以说,现实的个人一经存在,实践就是其最本质的规定性。

其次,实践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类活动具有意识性、目的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而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发展出了意识能力,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同时,实践还不断地改造着人自身的主观世界,使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最后,实践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正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人们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反过来又规定着人的本质。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接下来要指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首先,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是主体对于客体的改造,因而具有感性的性质和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所谓直接现实性,就是指实践是人自身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与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并创造出相应的产品,因而这种“感性的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特性把实践同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对象活动,如认识活动、理论活动区别开来。

其次,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体现。这种能动性、目的性最为显著地体现在物质生产这一最为基本的人类实践形式之中。物质生产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物质生产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生产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所以,人的实践活动既有目的性又超越了目的性,物化为外部的感性的客观实在。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人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构成能够同自然力相作用的社会力量,才能够进行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尽管实践可以表现为个人的活动,但个人总是凭借社会力量去同自然发生关系、从事实践活动的。同时,人的实践活动包括实践的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无不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条件不同,实践活动的方式也就不同。

实践的内在矛盾是:实践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活动。人的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反映在实践活动中,便是规律的客观性与活动的目的性、个别性与普遍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等方面的矛盾。实践活动就是对这些矛盾的不断解决。

part.3?考情概说
“实践”是马哲的一个大热门考点,考察频率3颗星★★★

其第一种考法就是作为名词解释或简答考察含义,如长沙理工大学23年马哲名词解释第一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3年哲学综合名词解释第一题;北京交通大学23年马哲简答第二题等。

第二种考法也是最重要的考法是考察对实践观整体的理解,如西安交通大学23年马哲简答第一题;西南交通大学23年马哲简答第一题;湘潭大学23年马哲简答第三题;云南大学23年哲学原理辨析第二题;北京市委党校23年马哲论述第一题;东北师范大学23年马哲论述第二题;贵州大学23年马哲简答第四题;河北大学23年马哲论述第一题等。

同学们要注意的是在结合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同人物对“实践”概念的不同倾向,譬如在马克思本人的原著中,实践可以结合“感性—对象性活动”、“人的类本质的确证”、“现存世界革命化”、“劳动转化为自主活动”等内容进行作答;恩格斯更倾向于在实践概念中加入实验和工业等向度;同理,列宁和毛泽东对实践的分析也各有侧重,考生要注意仔细阅读毛泽东的《实践论》,加深理解的同时最好对关键的内容和段落予以引用。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对实践的分析也有精彩之处,但在马哲原理科目中往往不必在此花费更多时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