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超强思维导图!考研公务员…来自月老相亲赐婚恋…

马克思主义哲学超强思维导图!考研公务员…来自月老相亲赐婚恋…缩略图

|==

同学们开始准备复试了吗?小助手整理了关于复试政治的内容,接下来每天都会推送有关2021考研复试政治内容, 大家快速串联重要知识点,助你一战成研。内容很重要,建议转发收藏!

?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主观条件)

(1)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2)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列宁科学地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

?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恩格斯明确提出思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根据对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辩证法和形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1)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2)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形而上学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最本质的规定。

2.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管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四)物质的根本属性和物质运动存在形式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

3.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五)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3.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七)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第三。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原理的内容包括: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二、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的内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关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

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3.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4.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
马克思主义哲学超强思维导图!考研公务员…来自月老相亲赐婚恋…插图
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5.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2.必然与偶然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和偶然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区别:第一,形成原因不同必然产生于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偶然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第二,表现形式不同。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然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第三,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二者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3.现实与可能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有无现实根据)、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现实根据是否充分,条件是否齐备)、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对人是否有益)。

4.现象与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二者区别:第一,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第二,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第三,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第四,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比较深刻、单纯。二者联系: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5.内容与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的一对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第一,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它是贯穿各个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矛分析方法;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①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第二,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②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第二,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性。第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第二,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①在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矛盾解决的形式: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矛盾的共性和矛盾的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盾问题的精髓。

(四)量变质变规律

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1)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认识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3)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2.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4)量变和质变的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3.量变质变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量变体现连续性,质变体现阶段性;第二,它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第三,它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

(五)否定之否定规

1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青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否定的基本内容是: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3.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上学否定观;第二,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青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4.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新事物要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这一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1.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

2.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们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1)客观辩证法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主观辩证法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1.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

2.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具有批判的、革命的精神

(三)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1.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2.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本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四)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归纳与演绎是最初的、最基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2.分析与综合是更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3.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抽象上升到具体,就是由抽象的逻辑起点经过一系列中介达到具体的过程。

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