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研黄梅戏作为我国比较典型的民间艺术,经历多年发展逐渐…(黄梅戏招生)

民族学考研黄梅戏作为我国比较典型的民间艺术,经历多年发展逐渐…(黄梅戏招生)缩略图

|==

黄梅戏作为我国比较典型的民间艺术,经历多年发展逐渐奠定基调,也成为我国最具艺术个性、审美特色的传统文化。由于黄梅戏诞生于汉江流域、长江中流域,而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就是楚地,所以黄梅戏与楚文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内容多与楚文化相关,可以说楚文化是推动黄梅戏艺术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在传承过程中失去与楚文化之间的联系,必然会减少黄梅戏独特的地方神韵。本文对黄梅戏艺术中的楚文化特色进行分析,阐明楚文化展现出来的特点,在继承和发扬上予以保留,为黄梅戏与楚文化的研究奠定基础。

近些年我国传统艺术发展迅速,其中黄梅戏在曲目、表演、声腔等方面得到突破。不过作为长江流域诞生出的艺术,应保留其起源楚文化内涵。黄梅戏的诞生本身与楚文化密不可分,例如语言、故事、情节、表演都与安庆有关,而安庆在历史中属于楚文化的核心城市。想要明确黄梅戏中的楚文化特色,必须了解楚文化具体有哪些特征,楚文化的内容广泛,能够体现在精神与心理等多个层面,这也让黄梅戏具有丰富的艺术个性,想要在新时代下继承黄梅戏本体艺术,把握好其中的地方神韵至关重要。

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黄梅戏的发源、演变

黄梅戏诞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湖北黄梅县一带逐渐发展到安庆,并在此扎根成为流行的戏曲艺术,准确来说安庆是受到黄梅县的采茶调所影响,而民间艺人携带着采茶调走南闯北进行传播,结合了安庆当地的民俗习惯,衍生出新的戏曲艺术形式。最重要的是安庆地方语言成为黄梅戏的主要元素,安庆与黄梅县类似,都是盛产茶叶的地区,因此对于黄梅县的采茶调颇为喜爱,通过创新改进衍生出当时极为流行的独角戏、两小戏,随后经过多年发展,受到地域风俗的影响,进而成为地方戏种黄梅戏。黄梅戏在湖北、安徽一带的影响非常大,在这些地区发展十分兴盛。随着发展,在1926年时黄梅戏已经成为重要的戏剧,曾在很多大型班社进行表演,并且戏剧内容多为自编自演。在辛亥革命时期更是迎来新的篇章。如1921年安庆地方警察在英商轮船上缴获了大量的鸦片,这件事不仅鼓舞了当地的人民百姓,黄梅戏创作者更是以此为基础,创造了《打烟打》,描绘吸毒受害者最终醒悟,且与毒品斗争到底的故事,也表现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由此可见,这对黄梅戏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为后续传承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黄梅戏在繁荣中绽放

黄梅戏传承发展是老一辈艺术家的心血,现代黄梅戏艺术家应该遵循前辈的意志、努力,才能让这个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目前为了寻求发展,黄梅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新的曲目。在演出过程中增添更多内容,以此来激发出新的活力,不过对于黄梅戏的繁荣来说,还是要将目光放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有了人才黄梅戏才能真正有发展动力。例如优秀的黄梅戏艺术家韩再芬,就是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要让黄梅戏人才遍布大江南北、走向全国各地,以此来促进黄梅戏的推广。2007年安庆师范学院成功申报了黄梅戏本科教育专业,对于黄梅戏艺术传承事业来说是最为浓重的一笔,彻底解决了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而近几年安徽省政府部门也提出唱响黄梅戏、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因此立足于黄梅戏进行人才培养、艺术教育、市场开发。目前黄梅戏已经在全国各地演出,并且创新了不少优秀剧目,对弘扬黄梅戏文化有着重要 助。不过黄梅戏仍然没有曾经的辉煌,或许在未来可以达到曾经的高度,不过这种由盛转衰也属于正常现象,毕竟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抓住时代发展潮流,多创作与社会发展相匹配、与人们的审美相匹配的剧目,黄梅戏才会得到良好的传承发展。

二、黄梅戏艺术中的楚文化特色 (一)黄梅戏与楚文化的地域渊源

如果对黄梅戏艺术进行追溯,与楚文化在地域上必然存在渊源,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展现出独特的楚文化内涵。黄梅戏的发源地主要位于湖北,随后逐渐朝着周边传播发展,而中心也朝着安徽省安庆地区位移,最终在安徽落地生根,也成为当地较为有名的戏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黄梅戏的发展地正是楚国故地,并且明显位于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也就是当前的湖北黄梅一带,而安庆属于皖,在春秋后期正式成为楚国的一部分,不过位于楚国的边境地区。由此可见,黄梅戏是基于楚文化的地域诞生,所以才会蕴含着明显的楚文化特色。站在文化的角度与层面,无论传播还是传承都无法单独用国别来进行划分,所以文化的存在往往会超过这个界限,如果硬要称呼就可以称之为楚文化,当然这也是经过很多历史学家研究才得出的结论,甚至为此投入大量精力来获取线索进行佐证。另外,很多人将安庆称之为吴头楚尾,这也无可厚非,但实际上文化方面绝对是受到楚文化影响更深一些,因为安庆始终处在楚文化的兴盛区。安徽这个名字直到清朝才提出,并且是根据安庆、徽州取两者首字组合而成,这也造成安徽与徽州的混淆。另外进入清朝后安庆与徽州合而为一,而湖北黄梅县与安庆的宿松潜山一带毗邻,汉时值寻阳县,这也足以证明两者之间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关联。无论黄梅还是安庆都经历过楚文化的熏陶,因此黄梅戏中洋溢着浓厚的楚文化特色也不足为奇。

(二)黄梅戏与楚文化的民情渊源

黄梅戏与楚文化之间存在一定民情渊源,充分体现出了楚文化中的民俗风情,比如黄梅戏与茶文化,就透露出浓郁的楚地风俗人情味,安徽齐云山、湖北紫云山等地区都是热衷于茶叶的城市,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去山上采茶,并且唱着山歌小调,这也展现出来楚人山歌的特点。虽然地区不同,黄梅有采茶调、安庆有采茶歌,但仍然可以从中透露出黄梅戏与楚文化的联系,包括楚文化下的民情,如《私情记》《大辞店》等经典黄梅戏剧目,就对茶人余老四、张德进行描绘,而这两个人也是真实存在的,其中的故事内容也都是根据真实事件进行创编,才有了这些经典的黄梅戏情节。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到其他有关茶的黄梅戏曲目,如《小和尚挖茶》《打茶园》等等,与茶相关的戏达19折之多。另外,黄梅戏和民俗也存在不小的关联,比如当时的祭祀、拜神等,并且受到了民间歌舞的影响,所以黄梅戏中才会存在如此浓厚的民俗气息,如《推车赶会》就是较为典型的民俗黄梅戏曲目。

(三)黄梅戏人物塑造中的楚文化

黄梅戏是我国比较重要的传统艺术,从楚文化这片沃土中成长、发展、传承,通过对黄梅戏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到黄梅戏在人物塑造上,充分展现出了楚文化特色,比如楚文化中的积极进取、勇敢创新,很多戏剧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性格等方面的塑造,无一不契合楚文化的精神内涵。以黄梅戏中的女性角色来举例,有很多较为典型的女主人公,与《楚辞》中真善美的描述高度匹配,且具有褒奖和崇敬的态度,由于黄梅戏本身在楚文化下诞生,自然也受到其中的影响,所以经常在剧目中以女性角色为中心,展现出内外皆美的人物特点。如《天仙配》中大胆、聪明、勤劳的七仙女,宁可不做神仙也要嫁给董永成为一个普通凡人,一心只想和董永做平凡夫妻;再例如《孟姜女》中感天动地的真爱,对于爱情无比忠贞;而《徽州女人》也展现出女主角的温柔善良、向往爱情;还有《孔雀东南飞》主角刘兰芝更是展现出极强的反抗精神,虽然形象性格看起来叛逆,但其美丽善良、性格刚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对命运低头,勇于打破命运的安排。

(四)黄梅戏艺术审美中的楚文化

黄梅戏诞生、发展与楚文化中的审美意识息息相关,由于黄梅戏本身就是基于楚文化而创造,所以也具备楚文化审美中的情感等表现形式,甚至与楚文化达到两者交融的形态。楚文化是历史上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智慧,同时也能表现出古时人们对于生命的态度、生命的执着与热爱。黄梅戏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同样具备自由精神,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忘我追求,才有了当前的黄梅戏。由此可见在楚文化孕育下成长的艺术形式,既在感染着观看者,也受到生活气息与乡土文化的熏陶,所以具备楚文化的审美特质,包括题材、情节以及舞台表现无一不透露着楚文化,因此楚文化的审美也在推动黄梅戏艺术发展。

(五)黄梅戏题材中的楚文化特色

黄梅戏的诞生与楚国民间文化密不可分,通过对黄梅戏中的曲目进行分析,不少作品都是人民在田间劳作的过程中突发灵感创作,所以本身也是自娱自乐的文化产物,甚至有很多戏剧作品在题材上充分反映了现实生活、生活琐事,而其他的题材类型明显不多。尤其是家庭之间的故事内容,夫妻情感、妯娌之间、婆媳关系等内容,或者歌唱爱情忠贞、歌颂悲欢离合,都是较为典型的黄梅戏曲目。另外黄梅戏受到题材影响,曲目看起来较为通俗易懂,如《绣鞋记》《罗帕记》等。其中《绣鞋记》单从名字就能看出端倪,内容大概为一名民间女子,为了表达对爱情的忠诚,脱下红绣花鞋送给男主从而展现出自己的心理,而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再例如《荞麦记》的名字,就是用了历史中楚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且以荞麦线为主线去讲述其中的故事,一个马上就要出嫁的女儿,女婿在为岳父母祝寿时只带了荞麦饼,因此受到父母的嫌弃,而女婿则奋发图强功成名就,在考上状元后不计前嫌,仍然和妻子共同赡养岳父岳母。

(六)黄梅戏故事中的楚文化特色

最早时期,黄梅戏大多由民间诞生、传播发展,尤其是相对传统的剧目,并没有固定的作者进行创作,个别剧目是民间艺人口头传承,还有部分是人民百姓在生活中即兴创作,随着后期发展逐渐出现转变,黄梅戏的创作日渐成熟,充分体现出了楚文化中的开拓进取精神,发扬了楚人在歌舞方面的精神气质,借助歌舞表现出对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例如黄梅戏中的经典曲目《天仙配》,从情节内容上看就非常符合楚文化特色,作为王母的第七个女儿,羡慕男耕女织的生活,所以私自下凡并爱上孝子董永,这种为了追求爱情勇敢抗争的角色形象,非常符合楚文化中的女性描绘。总体来看黄梅戏中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欣赏起来意犹未尽、境界深远。

(七)黄梅戏舞台表演中的楚文化

表演是展现黄梅戏艺术特点的重要方式,也是完整呈现一部戏剧作品的关键环节,要求演员能够在舞台上收放自如,将剧本内容展现给观众,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角色形象,同时还要避免脱离现实生活,因此黄梅戏对表演要求非常高。黄梅戏演员除了应具备扎实的技术、技巧外,了解生活、深入生活至关重要,这样才能理解剧本创作达到相关要求,毕竟黄梅戏的诞生本身就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只不过是用黄梅戏的形式去展现。黄梅戏本身源自民间的创作,在表演方面突出质朴细致、真实活泼。最初,黄梅戏表演由民间艺人表演自己,属于相对原生态的表演形式,随着时间推移很多演员的基本功愈发扎实,无论唱念还是身法在舞台
民族学考研黄梅戏作为我国比较典型的民间艺术,经历多年发展逐渐…(黄梅戏招生)插图
中都运用自如,这也让舞台表演形式上有了更多选择。例如在严凤英表演的《天仙配》中,所扮演的七仙女这一角色,经过了大量的分析和揣摩,为了能够精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严凤英费尽心思,按照人的思想情感来处理人物,因此在表演过程中惟妙惟肖,尤其是运用了眼神上的表演,如对丈夫董永的不舍、对天庭的不满等,而观众也因此为之感染流泪。

(八)黄梅戏舞台语言中的楚文化

黄梅戏在表演过程中有着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目前大多以安庆方言为基础,所以黄梅戏受到安庆方言影响才成为优秀的传统戏剧艺术,而黄梅戏也让安庆被广为熟知。安庆方言的形成与其他方言有关,可以说是受到其他方言的影响演变而来,包括吴越、楚、湘等,将不同的方言汇集,吸收其中的语汇、语调等,最终诞生出具有特色的语言类型。例如黄梅戏曲目《王小六打豆腐》,其中有一段独白就利用安庆方言进行叙述,解释主人公为什么懒惰、油嘴滑舌,其中极具安庆话特色,如烧锅意指做饭、什么东西代表哪种人,借助独白让人物角色变得更加真实,而哎、唉、啊等词汇的使用,也充分展现出了王小六性格特点,充满了生活气息,因此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三、结语

综上所述,黄梅戏是最具民族性的艺术类型之一,作为我国戏曲文化中的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发展逐渐繁荣,创编出诸多新剧目,不少作品也得到国家奖励。通过深入研究黄梅戏中包含着大量的楚文化,可以说黄梅戏就是楚文化的结晶,具有明显的楚文化的相关特质。黄梅戏改革创新也符合楚文化积极进取的精神,加上浪漫自由的个性,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纵观黄梅戏的发展史,无论创作、音乐还是表演等方面,都保留着楚文化特色,随着时代的变迁,仍然存在那份柔美、欢愉质朴的风格。因此黄梅戏在传承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对艺术基质的继承,既要让观众接受,同时又要努力保留其中的楚文化,这才是真正对传统艺术的弘扬,也能让黄梅戏 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