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未来走向与趋势_教育_历史…(民族学考研总分多少)

民族学考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未来走向与趋势_教育_历史…(民族学考研总分多少)缩略图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未来走向与趋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是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重要学术话题,客观上需要社科工作者直面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世界未有之大变局”,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不断推进基础与应用研究,精准把握和引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未来走向与趋势。

(一)引领学术前沿,逐步推动研究纵深化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在理论探讨和实践层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坚持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推动真正接地气的中国研究。一方面,在理论建构上,要不断发展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把握中国民族研究的战略大方向,极大丰富中国民族理论宝库。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切实弄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与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有效推动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覆盖,大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嵌入式发展共同实现现代化,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法规体系和体制机制等。另一方面,在工作实践层面,要持续开展“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实证和聚焦研究,通过研究特定族群、典型历史事件、民族互动与交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从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和细节中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因素,使研究多元立体、丰富多彩。总之,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着力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历史意义搞清楚,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搞清楚,把理论上存在的盲区误区搞清楚,把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搞清楚,把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思路和举措搞清楚,持久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二)推动跨学科与跨区域的对话与融合,强化微观与宏观的学术互动

从话语体系建构来看,要在构建完整学科体系上下大功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学理性、知识性、价值性和实践性,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要不断吸收借鉴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历史学、宗教学、文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优秀成果和研究方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话语、中国气象和中华历史文化背景的“中华民族学”学科体系与理论架构,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谱系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大力推动跨学科与跨区域的对话与融合,强化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这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当务之急。

从教
民族学考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未来走向与趋势_教育_历史…(民族学考研总分多少)插图
育的角度来说,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上花大力气。积极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建构与研究工作,全面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语言文字体系、教材体系、课堂体系和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完整的、科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切实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全过程,真正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进教材、进学校、进大脑、进心坎,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强化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热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需要指出的是,要进一步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两个优势”研究。一是“制度优势”研究。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一党执政、多党合作”是我国独特的制度优势,东南西北中,党政军民学,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中,要将强大的制度优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衔接起来,借助制度优势使“五个认同”落地生根,深入人心。二是“民族团结”优势研究。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专家学者和少数民族代表性人士为真正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和谐与民族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落实“五个认同”的历史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优势。作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典型代表,少数民族专家学者和各少数民族代表性人士有着重要影响力,尤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起到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积极推动多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双向铸牢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要调动和发挥多数民族的积极主动性,利用数量优势、区位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与少数民族形成合力,共同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数民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正确处理差异性与共同性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既不能无视民族共性放弃引导,也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忽视客观存在的民族差异。[52]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多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双向铸牢,不仅少数民族要认同多数民族,多数民族更要认同少数民族,共同认同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多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要差异互补、互联互融、求同存异,真正形成富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多民族文化生态环境。

同时,要大力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系统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真正融入到党政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中,积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根植于各族人民心灵深处,多举措大力推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与深度交融。

四、小结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发展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与中国共产党创新性的引领,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长期和睦稳定的多民族统一局面和政治系统,故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53](p.299)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发展理论。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呈现出碎片化态势。推动走出民族研究碎片化的“沼泽地”,从文化自觉走向真正的学术自觉,这将是学术研究的一个大方向,也是一个战略方向的大问题。[54]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只有实现整体化、系统化与实证化,才能最终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愿景,真正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作出新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