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暂停,老婆们为我降半屏默哀呜呜!!!(老婆们怎么安慰)

考研暂停,老婆们为我降半屏默哀呜呜!!!(老婆们怎么安慰)缩略图

? metaverse,元空间、元次元、元宇宙,指由智能、视觉技术创造出的,与现实社会环境平行的数字世界。玩家,或称数字居民被允许制作不同的角色的形象,并获得超越物理身体与生理限制的能力。从这些意义上来说,metaverse具有强烈的后人类主义色彩,与哈拉维在《赛博格宣言》中强调的无性别化、无实体意义的数字赛博人如出一辙。不过,2024年的今天显然尚未拥有如此普及化的科技水平,能够使普通人得到更加灵动与自由的数字体验,社交媒体仍然保持了它既有的发展速度:从文字到图片,从长视频到短视频,从离身化表达到具身化传播。

??在碎片化、感官化体验之外,数字空间的复刻性正逐步得到展演。无论是社交、消费、出行等场景能够以平台为中介得到提升拓展,增强用户的多元信息传播与技术使用手段,还是将哀悼、墓碑、狂欢、典礼等物理实在空间中的实践形式转移到社交媒体上,都体现着网络媒介对现实情境的再现能力正得到飞速提升。众人能够借用网络信息平台感受、体验、创造、共享被改造过的传统文化礼俗,通过解构某些严肃话语,获得片刻戏谑式的放松。

??其中,数字哀悼是当前线上传播仪式中的典型案例。李文亮医生、走饭、墨茶,在他/她们的账号的账号下,是诸多陌生人的留言,就像是一片赛博墓地,有人捧着鲜花前来,轻声低语,借用这些单向的自白,聊以慰藉。这些仪式看似是一种与亡者的“持续性联系”,是从情感角度上保持的社会交往,意味着肉身的消失并不意味着个体社会性层面上的被遗忘、被死亡,他/她们将为生者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这是数字哀悼稍显沉重的部分。

??在更加轻松、戏谑的语境里,一根坏掉的笔、一颗不小心掉落在地的冰淇淋球,或者是切开后发现是来“报仇”的有籽西瓜,都能够在社交媒体里构建起「数字哀悼」的语境,并通过特有的传播仪式为其行为、场景赋魅,以一种怪诞离奇的“非正常”态度,面对严肃、正经的哀悼仪式。尤其是最近流行的「苹果用户为我降半屏」,更是让模仿身体在场式的具身想象、仪式传播被发挥到了极有意思的高度。

【全文内容概述(省流版)】
【引文】以元宇宙的概念作为引入,展示数字空间的具身化想象,以及对大量出现在物理世界中的行为的复刻,由此揭示本篇文章着重讨论的内容“社交媒体中的「降半屏」现象”。
1、数字哀悼与赛博仪式:「降半屏」是一种娱乐化的数字哀悼形式,是对原本严肃的数字哀悼现象的重新拼贴,通过调整传统哀悼事件中的主体,使其非生命化、非人格化,由此制造出「延异」的场景,创造看似荒诞的赛博仪式。
2、技术可供性与具身传播:「降半屏」是社交媒体与用户之间创造出的传播行为,是用户在其中主动挖掘与发现催生出的媒介行动;同时,这一行为本身具有强烈的具身化特性,能够制造超越现实环境的具身化想象。

??
mourned

考研暂停老婆们?为我的麦麦甜筒默哀?@tutousuo??

? 数字哀悼与赛博仪式?

“「仪式」这个词和「艺术」一样,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定义。”刘易斯·芒福德在谈到仪式概念时如是说道。与文化、艺术等抽象的概念相似,仪式在脱离了宗教、礼俗、祭祀等具体场景后也逐渐变得模糊、虚幻起来,以至于詹姆斯·凯瑞在使用到仪式传播这样的表达时,多半是使人感到迷茫而困顿的。基本来说,若要理解仪式,可以尝试从库尔德利整理出的“习惯行为”“形式化行为”和“与某些先验价值相关联的行为”等三个视角出发,其中,祭祀、巫术、通灵做法等均注于第三类先验内容,而哀悼、葬礼、扫墓等仪式行为多为第一类:以长期形成的文化习俗为代表。

无论如何划分,只要进入仪式,个人必须能够完成重要的角色扮演,履行相应的角色表演的职责,全身心地投入到既定的行为模式中。如同美国社会学家埃里克·罗滕比勒所说,“仪式是一种对有的放矢的模式化行为的自发表演,用以符号性地生成或参与庄严的生活”。仪式并非自然存在的,而是由参与其中的个体通过具体的实践行动、符号表达与展示相互组成的,并且使参与者持续不断地融入于其中,获得价值观的反复确认、身份意义的有效把握。

涂尔干将这样的情况归功于仪式传播的社会作用中,强调仪式在不经意间便主导了社会成员的共性,同时以顶礼膜拜的具体行动,获得了文化中心位置,得到了众人的承认。

也就是说,在一次仪式参与中,既要有参与者约定俗成的表演内容,还要为其赋予必要的身份认同感,以文化、情感、共识等因素,将分散的仪式参与者联系起来,编织庞大的、抽象的共同体认知。

从这些角度来看,严肃的或戏谑的数字哀悼形式都沿用了传统文化礼俗中的默哀、献花、点蜡烛等身体表现,并尝试以数字化表情或电子表演、文字符号等将这些约定俗成的仪式表演内容展示出来。更有学者将这类参与数字哀悼的用户称为“悲伤游客”(grief tourist),用以更加形象地表达数字空间中,用户在数字技术的使用基础上,呈现出的具身化、现实化的媒介活动。

当然,「降半屏」式的数字哀悼本身是传统哀悼行为的延异与拼贴,是将哀悼对象非人化后的戏谑化表达,这是需要进行区分的部分。

? 技术可供性视角与具身传播?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生态心理学者吉布森提出了可供性的概念,认为社会环境、物理空间将为行为主体提供各种潜在行动的可能性,尤其是二者相互碰撞时催生出的作用要素。因此,近年来学界广泛讨论的“技术可供性”即倾向于揭露技术功能与用户使用、游牧活动之间制造的无数新奇的现象(或行动)。

透过技术可供性,社交媒体与用户的联系变得更加清晰。一方面是具有互动特征的情感勾连,在“降半屏”的参与感中主动地融入到数字哀悼的语境中(无论其本质是否是玩笑的、娱乐的),实现传受双方的信息与心理层面的交流,使处于不同时空中的个体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快速聚合,作为哀悼者的一员,建立起「此时此刻」的独特的共享体验,感受处于群体中的融入与安全感;另一方面则体现出用户个体对社交媒体或终端设备使用的自主性、挖掘性特征。以苹果手机的“下滑页面”功能模仿默哀时的专门仪式“降半旗”,将数字模式和现实情境结合起来,不仅使网络哀悼仪式拥有了普遍认可的特有动作,同时也充分地对技术可供性中的参与、创造、化用等设想作出了回应。

*发生在我们社群中的一次赛博哀悼事件
另外,「降半屏」也拥有强烈的具身传播特性。库尔德利从涂尔干的仪式视角出发,对仪式与身体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援引布尔迪厄对身体与文化、仪式观念的描述,用以说明了细微的身体举止也能够“复制更大的社会秩序模式”,即见微知著,将文化的表征聚焦在最微小的、不容注意的部分,用明令禁止或提倡的身体表现来显示社会伦理要求,展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把身体当作记忆来对待,社会把本是随意发生的文化内容的基本原则以最简练和可行的形式,像记忆术一样,寄托于身体之上。”

当用户发现了「降半屏」与数字哀悼直接的紧密联系并反复实践时,现实世界中对死亡的尊重与共情、遗憾,成为传播中的主导情感——即使在娱乐化的哀悼客体对象上这一情况已不再具有传统的严肃性质,反而带有游戏般的效果,但也无法否人其对哀悼行为的模仿与其内核表达的相似性。与之相伴的,还有通过抽象化形式替代实体身体进入哀悼现场的传播。

「降半屏」如同葬礼现场的“鞠躬”“敬礼”或“拍拍肩”,是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作为抽象的数字化身,让原本离身的信息交往与传播行为最终以实际的数字、赛博在场作为交流对象,让数字哀悼的现场犹如风尘仆仆赶赴离别的老友聚会,所有人都在赴一场看似谈笑风生却免不了感时伤怀的临别。

身体在传播中的意义是什么?脱帽、鞠躬、流泪、哭喊…作为这些举止与情感的承载者,身体是传播最基本的单位,是人类之所以得以存在的实在性、物理性意义。苏格拉底说,口语对话最精彩的、最玄妙的部分,便是让两个人在真正
考研暂停,老婆们为我降半屏默哀呜呜!!!(老婆们怎么安慰)插图
的面对面交谈中寻找到与之相契合的头脑与灵魂。网络的比特视阈一度被认为无法实现身体间的交互,只能停留在光标与光标、节点与节点的匿名化传播之中。「降半屏」不是元宇宙的平行世界,它只是苹果手机中本不起眼乃至鸡肋的功能(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不会操作),却能够在模仿身体形态的同时,制造出默哀的群体氛围。

这很有意思不是吗。

*本文省流:我的麦麦圆筒啊啊啊呜呜呜呜啊啊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哈哈哈哈呜呜!请为我的麦麦圆筒默哀三分钟呜呜呜!!

??
o?o??
news &comment
「6月至11月超长待机」
每周1次练习|轻量学习
院校服务|1v1针对批改
????idealism
「逃离轨道 奔向旷野」
秃头所2025届全程班
以实用应试,寻找新的绿洲
?
??create new world??
「2025届tts新传公开课」
让想象力夺权
dont cry!!resist!!!
????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去更大的世界 做更有趣的人」
打工人酒醒时间:9:00-21:0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