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的印记#昨天咨询了一个考研择校老师,…来自MrChengBY-微博

#宇的印记#昨天咨询了一个考研择校老师,…来自MrChengBY-微博缩略图

????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 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

?

?2017社科院中国近现代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夏商周断代工程

研究夏、商、周时期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通过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该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九五计划”中的一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正式启动于1996年,2000年通过验收。由于工程成果报告简本发表后,其结论和方法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较大质疑,最终的报告繁本未能获得通过。

2.北洋六镇

北洋六镇,即清末新建陆军第一至第六镇。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决定在全国推行常备军制。同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其所辖武卫右军基础上,编练北洋常备军两镇,连同武卫右军、武卫右军先锋队、自强军,扩编建制,于光绪三十一年练成五个镇,加上由袁世凯编练的京旗常备军(后称北洋第一镇),合称北洋六镇。清廷视北洋六镇为国家主力军队,用以拱卫京师和驻防京畿。六镇内除第一镇由满人铁良任统制外,其余五镇均由袁世凯的亲信将领任统制,北洋军阀集团的基本武力自此形成。

3.曾纪泽

(1839—1890),字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1878年为驻英、法公使。1880年又奉派兼任驻俄公使,与俄国谈判改订崇厚与俄国擅订的《里瓦几亚条约》,经反复交涉,于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中法战争时期力主抵抗法国入侵,反对言和。1884年初反对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4月被免去兼驻法国公使。同年晋升兵部右侍郎,与英国议定《洋药税厘并征条约》。1885年,清廷召其回京供职。1886年 办海军事务,旋为兵部左侍郎,命在总理衙门上行走。有《曾惠敏公全集》、《出使英法日记》书等传世。

4.领事裁判权

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项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如果犯罪或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政府无权过问,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进行裁判。1943年,国民政府取消了美、英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及有关特权。

5.总理衙门

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衙门存在了 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仍位列六部之首。该机构的出现,标志着清政府开始融入国际外交体系,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端。

6.中共六大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苏联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的塞列布若耶乡间别墅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各地代表142人(其中有表决权者84人),代表全国党员4万多人。共产国际负责人布哈林和国际东方部负责人米夫也参加了大会。此外,参加开幕大会的还有少共国际、赤色职工国际的代表以及意大利、苏联等国共产党的代表。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制定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全党思想,发展革命力量。大会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瞿秋白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并指出党在当时的总任务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这次大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7.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后魏源编写的地理著作。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抵御列强侵略,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记叙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1841年,魏源受林则徐委托,以《四洲志》为基础,又参考其他文献资料于1842年编成《海国图志》,50卷。本书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派、维新派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论述题

1.结合清末明初的史实,评价袁世凯。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的重要政治人物。他早年发迹于朝鲜,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在戊戌政变中扮演了极具争议的角色,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在辛亥革命中逼迫清帝退位,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1915年称帝,在遭到各方反对后于1916年去世。关于袁世凯的评价各有千秋。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出卖维新派和光绪皇帝;也有人认为他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一个改革家。主要分为以下负面和正面两个层次:

(一)对于袁世凯的评价,早年史学家多认为袁世凯是“中国历史上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戊戌变法中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同时用欺骗的手段谋得了临时大总统之职位,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同时他还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强迫手段当选为正式大总统,甚至走向倒行逆施,公然称帝。这种逆天下潮流而动的行为,更是他背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违背诺言的铁证。因此,认为袁世凯的负面作用大于其正面影响。

(二)近年来学界的相关研究出现了新的看法。(1)袁世凯当政期间,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如何,与以前相比是有所改进还是倒退。袁世凯在朝鲜期间即展现出超强的应变能力,顺利平息了朝鲜内部的事变,稳定了政局。后来在主政清廷期间,中国出现了短暂的统一,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袁世凯的个人威望使北洋军阀在其统治期间未分裂
#宇的印记#昨天咨询了一个考研择校老师,…来自MrChengBY-微博插图
,许多北洋将领甚至投资近代企业,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对袁世凯个人的问题例如戊戌政变前的告密问题、接受“二十一条”和称帝的评价。既有研究已经表明,袁世凯的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发生没有直接联系,但在客观上使慈禧在处理戊戌派的问题上加大了力度;袁世凯并未直接承认“二十一条”,反而借此利用西方大国对日本施加压力。同时,他称帝的问题,自然是历史的倒退,但需要说明的是,袁的称帝并不完全出于他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有现实基础的,部分外国使节也发表言论,认为中国应该走君主立宪道路,种种因素促成了袁世凯的称帝。

2评价李鸿章

(一)主要外交活动。1870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北洋大臣拥有处理外交事宜的大权,李鸿章在长达三十余年的外交活动中以“外须和戎”为总纲、“以夷制夷”为外交手段,其主要外交活动有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朝贡体系开始破裂。(2)1876年,为解决“马嘉理事件”,北洋大臣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威妥玛在烟台签订《中英烟台条约》。英国取得进入云南及西藏特权。(3)1885年,清朝政府和法国为结束中法战争,派“主和派”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因为此约是在战场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订的,时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4)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利后,以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在日本马关与日方代表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5)1896年,清政府钦差头等出使大臣李鸿章以庆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为名,赴圣彼得堡,拉拢俄国共同对付日本,与沙皇俄国签署《中俄密约》。(6)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际,李鸿章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协议东南互保。清政府战败后,任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与八国签署《辛丑条约》。

(二)学界研究及评价。李鸿章活跃晚清政坛约四十年,对当时的外交产生极大影响,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且有较大研究观点分歧。学界对李鸿章晚清外交活动的评价不外乎正面评价、负面评价和中立评价三种态度,其主要研究观点有:

(1)认为李鸿章办理外交虽以失败告终,但包含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代表学者有陈旭麓等人。(2)认为李鸿章虽有御外侮的愿望,但毕竟签订了那么多的屈辱条约。其办理外交是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服务的。代表学者有夏东元等人。(3)认为李鸿章办理外交有积极的一面,其外交实践要具体分析,他的失败不仅是他个人的失败和错误,更要从整个国家和社会所负的责任中来寻找根源。如吴福环《评李鸿章的外交活动》、欧阳跃峰《论李鸿章的“和戎”观》等文。

3.?派遣留学生及意义

清政府派遣这些学生去留学是为了让他们学成归来用自己的所学挽救国家危机,但是事与愿违。留学客观上输入了近代西方思想,壮大了实业技术人才、学术政治人才的队伍,广泛地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他们在国外接受的教育大大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在领略到西方的先进之后,更加感受到了清朝的落后和清政府的愚昧无知,他们当时去留学也是抱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技术救国的理念,但是这些理念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渐让他们感受到改良甚至革命的必要性。正是这些人,逐渐推动着清政府进行一系列的改良,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进行脱胎换骨,甚至废除了科举制度,学习西方改革学制,改变了清政府育人的教育结构,虽然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和西方越来越近,但是这种疾风暴雨式的变化清政府在短时间内根本来不及反应,在各种改良相继破产之后,以留日学生为骨干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群体,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直接把清政府送进了坟墓。

4.西安事变

(一)经过。1936年12月12日,按照张学良、杨虎城商定的计划,东北军一部包 围了华清池,迅速解除了进行抵抗的蒋介石卫兵的武装,将蒋介石扣留,并移送西安新城大楼。十七路军同时行动,控制了西安全城,拘捕了陈诚、蒋鼎文、卫立煌等十多名军政要员。当天,张杨联合发出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对事变进行了反复研究、讨论之后,否定了杀蒋的意见,确定了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

12月22日,南京方面正式派出谈判代表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周恩来作为中 共中央全权代表参加谈判,经过两天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了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担保内战不再发生等条件。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二)历史意义。

(1)“西安事变”迫使国民政府停止剿共、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促使国民党政策的发生变化,客观上迫使蒋介石停止了剿共内战之举,争取到了蒋介石抗日的承诺,加上共产党的不懈努力,终于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

(2)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全国人民抗日怒潮的推动下,蒋介石不得不暂时放弃反共内战的错误政策。国民党对内承认“停止内战,和平统一”,实际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主张,标志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3)西安事变提高了国民党的声望。

蒋介石通过抗战不仅提高了国民党的声望,还得到了许多实际的收获:各地各派的军阀都被削弱或消灭,杂牌军的比例大大下降,中央军的比例大大上升,蒋介石的统治力大大增强。

(4)通过西安事变,国共合作,中华民族才真正团结起来,共同御侮,使得民族灭亡的悲剧没有发生。它促使全国各种势力不得不聚集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各反蒋势力明确表示拥蒋抗日,准备投入抗日第一线。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提高了共产党的声望,促使共产党政权合法化,有利于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总之,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

2017社科院中国近现代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夏商周断代工程

研究夏、商、周时期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通过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该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九五计划”中的一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正式启动于1996年,2000年通过验收。由于工程成果报告简本发表后,其结论和方法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较大质疑,最终的报告繁本未能获得通过。

2.北洋六镇

北洋六镇,即清末新建陆军第一至第六镇。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决定在全国推行常备军制。同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其所辖武卫右军基础上,编练北洋常备军两镇,连同武卫右军、武卫右军先锋队、自强军,扩编建制,于光绪三十一年练成五个镇,加上由袁世凯编练的京旗常备军(后称北洋第一镇),合称北洋六镇。清廷视北洋六镇为国家主力军队,用以拱卫京师和驻防京畿。六镇内除第一镇由满人铁良任统制外,其余五镇均由袁世凯的亲信将领任统制,北洋军阀集团的基本武力自此形成。

3.曾纪泽

(1839—1890),字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1878年为驻英、法公使。1880年又奉派兼任驻俄公使,与俄国谈判改订崇厚与俄国擅订的《里瓦几亚条约》,经反复交涉,于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中法战争时期力主抵抗法国入侵,反对言和。1884年初反对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4月被免去兼驻法国公使。同年晋升兵部右侍郎,与英国议定《洋药税厘并征条约》。1885年,清廷召其回京供职。1886年 办海军事务,旋为兵部左侍郎,命在总理衙门上行走。有《曾惠敏公全集》、《出使英法日记》书等传世。

4.领事裁判权

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项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如果犯罪或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政府无权过问,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进行裁判。1943年,国民政府取消了美、英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及有关特权。

5.总理衙门

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衙门存在了 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仍位列六部之首。该机构的出现,标志着清政府开始融入国际外交体系,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端。

6.中共六大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苏联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的塞列布若耶乡间别墅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各地代表142人(其中有表决权者84人),代表全国党员4万多人。共产国际负责人布哈林和国际东方部负责人米夫也参加了大会。此外,参加开幕大会的还有少共国际、赤色职工国际的代表以及意大利、苏联等国共产党的代表。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制定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全党思想,发展革命力量。大会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瞿秋白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并指出党在当时的总任务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这次大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7.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后魏源编写的地理著作。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抵御列强侵略,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记叙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1841年,魏源受林则徐委托,以《四洲志》为基础,又参考其他文献资料于1842年编成《海国图志》,50卷。本书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派、维新派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论述题

1.结合清末明初的史实,评价袁世凯。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的重要政治人物。他早年发迹于朝鲜,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在戊戌政变中扮演了极具争议的角色,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在辛亥革命中逼迫清帝退位,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1915年称帝,在遭到各方反对后于1916年去世。关于袁世凯的评价各有千秋。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出卖维新派和光绪皇帝;也有人认为他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一个改革家。主要分为以下负面和正面两个层次:

(一)对于袁世凯的评价,早年史学家多认为袁世凯是“中国历史上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戊戌变法中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同时用欺骗的手段谋得了临时大总统之职位,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同时他还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强迫手段当选为正式大总统,甚至走向倒行逆施,公然称帝。这种逆天下潮流而动的行为,更是他背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违背诺言的铁证。因此,认为袁世凯的负面作用大于其正面影响。

(二)近年来学界的相关研究出现了新的看法。(1)袁世凯当政期间,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如何,与以前相比是有所改进还是倒退。袁世凯在朝鲜期间即展现出超强的应变能力,顺利平息了朝鲜内部的事变,稳定了政局。后来在主政清廷期间,中国出现了短暂的统一,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袁世凯的个人威望使北洋军阀在其统治期间未分裂,许多北洋将领甚至投资近代企业,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对袁世凯个人的问题例如戊戌政变前的告密问题、接受“二十一条”和称帝的评价。既有研究已经表明,袁世凯的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发生没有直接联系,但在客观上使慈禧在处理戊戌派的问题上加大了力度;袁世凯并未直接承认“二十一条”,反而借此利用西方大国对日本施加压力。同时,他称帝的问题,自然是历史的倒退,但需要说明的是,袁的称帝并不完全出于他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有现实基础的,部分外国使节也发表言论,认为中国应该走君主立宪道路,种种因素促成了袁世凯的称帝。

2评价李鸿章

(一)主要外交活动。1870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北洋大臣拥有处理外交事宜的大权,李鸿章在长达三十余年的外交活动中以“外须和戎”为总纲、“以夷制夷”为外交手段,其主要外交活动有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朝贡体系开始破裂。(2)1876年,为解决“马嘉理事件”,北洋大臣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威妥玛在烟台签订《中英烟台条约》。英国取得进入云南及西藏特权。(3)1885年,清朝政府和法国为结束中法战争,派“主和派”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因为此约是在战场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订的,时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4)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利后,以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在日本马关与日方代表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5)1896年,清政府钦差头等出使大臣李鸿章以庆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为名,赴圣彼得堡,拉拢俄国共同对付日本,与沙皇俄国签署《中俄密约》。(6)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际,李鸿章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协议东南互保。清政府战败后,任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与八国签署《辛丑条约》。

(二)学界研究及评价。李鸿章活跃晚清政坛约四十年,对当时的外交产生极大影响,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且有较大研究观点分歧。学界对李鸿章晚清外交活动的评价不外乎正面评价、负面评价和中立评价三种态度,其主要研究观点有:

(1)认为李鸿章办理外交虽以失败告终,但包含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代表学者有陈旭麓等人。(2)认为李鸿章虽有御外侮的愿望,但毕竟签订了那么多的屈辱条约。其办理外交是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服务的。代表学者有夏东元等人。(3)认为李鸿章办理外交有积极的一面,其外交实践要具体分析,他的失败不仅是他个人的失败和错误,更要从整个国家和社会所负的责任中来寻找根源。如吴福环《评李鸿章的外交活动》、欧阳跃峰《论李鸿章的“和戎”观》等文。

3.?派遣留学生及意义

清政府派遣这些学生去留学是为了让他们学成归来用自己的所学挽救国家危机,但是事与愿违。留学客观上输入了近代西方思想,壮大了实业技术人才、学术政治人才的队伍,广泛地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他们在国外接受的教育大大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在领略到西方的先进之后,更加感受到了清朝的落后和清政府的愚昧无知,他们当时去留学也是抱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技术救国的理念,但是这些理念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渐让他们感受到改良甚至革命的必要性。正是这些人,逐渐推动着清政府进行一系列的改良,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进行脱胎换骨,甚至废除了科举制度,学习西方改革学制,改变了清政府育人的教育结构,虽然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和西方越来越近,但是这种疾风暴雨式的变化清政府在短时间内根本来不及反应,在各种改良相继破产之后,以留日学生为骨干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群体,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直接把清政府送进了坟墓。

4.西安事变

(一)经过。1936年12月12日,按照张学良、杨虎城商定的计划,东北军一部包 围了华清池,迅速解除了进行抵抗的蒋介石卫兵的武装,将蒋介石扣留,并移送西安新城大楼。十七路军同时行动,控制了西安全城,拘捕了陈诚、蒋鼎文、卫立煌等十多名军政要员。当天,张杨联合发出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对事变进行了反复研究、讨论之后,否定了杀蒋的意见,确定了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

12月22日,南京方面正式派出谈判代表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周恩来作为中 共中央全权代表参加谈判,经过两天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了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担保内战不再发生等条件。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二)历史意义。

(1)“西安事变”迫使国民政府停止剿共、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促使国民党政策的发生变化,客观上迫使蒋介石停止了剿共内战之举,争取到了蒋介石抗日的承诺,加上共产党的不懈努力,终于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

(2)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全国人民抗日怒潮的推动下,蒋介石不得不暂时放弃反共内战的错误政策。国民党对内承认“停止内战,和平统一”,实际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主张,标志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3)西安事变提高了国民党的声望。

蒋介石通过抗战不仅提高了国民党的声望,还得到了许多实际的收获:各地各派的军阀都被削弱或消灭,杂牌军的比例大大下降,中央军的比例大大上升,蒋介石的统治力大大增强。

(4)通过西安事变,国共合作,中华民族才真正团结起来,共同御侮,使得民族灭亡的悲剧没有发生。它促使全国各种势力不得不聚集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各反蒋势力明确表示拥蒋抗日,准备投入抗日第一线。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提高了共产党的声望,促使共产党政权合法化,有利于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总之,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