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二战,清华副校长我考研3次,数学、物理曾39分_薛其坤(清华二战要求)

不惧二战,清华副校长我考研3次,数学、物理曾39分_薛其坤(清华二战要求)缩略图

有一位中科院院士: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和团队获得了中国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人们对获得这类“诺奖”级的人物,总有着一个统一的印象——他们都是从小就很聪明的“天才”。

但薛其坤不是人们口中的天才: 这位清华大学的副校长曾经为了考研上岸,努力了整整3次。

每当问起这位在“知天命”年纪拿到顶级大奖的院士有什么相关学习经验,薛其坤总说“哪有什么天才,所谓天才不过是比任何人都努力”。

第一次考研数学39分,第二次考研物理39分

回望当年,二十岁出头的薛其坤就读于山东大学物理系,年纪轻轻的他早就把要当“可以为人类谋福祉”的科学家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基于这个理想,没有意外的,在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后,他选择考研深造。

薛其坤教授说自己从小就渴望当一个科学家。

也许是上天不愿这个山东放牛娃的求学之路过于顺利,39分的数学成绩让薛其坤与他的梦想失之交臂。

“一战”的失利没有让薛其坤对未来失去信心,他带着他立志当科学家的信念,沉淀了一年,参加了第二次考研。

可惜,命运还是和他开了个玩笑,两次考研,两个39分,第一次是数学,第二次是物理。

周围的朋友都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两次的失败注定你和研究生无缘了,不要准备第三次了。”

朋友的劝导不无道理,考研成败就在一瞬间, 梦想再伟大抵不过时间残酷。

薛其坤感谢当年自己在第二次考研失利后没有放弃。

两年没日没夜的学习,已经让薛其坤被同龄人忘在身后,何况哪怕再来一次他亦可能失败。

可是薛其坤呢?

这个愿将满腔热血奉献给科学的小伙子,不顾朋友的劝阻,开始了他第三次的“战斗”。

第三次考研终于成功,后成为中科院院士

就像屠呦呦的191次试验,薛其坤的第三次考研,成功了。 成功的原因也很简单,自他立下梦想开始,他一直努力,从未放弃。

或许是“三战”的艰难,或许是后来日本的艰苦求学,薛其坤变得比原来大学读书时更加努力, 在回国任教的20年间,他没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和周末。

每年平均工作时间在330天以上,每天工作时间在15小时左右,年平均工作时间,高达5000小时。

这些看起来恐怖的数据最终成就了这位罕见的年轻院士。

“全世界都试图攻克这个难题,我们必须要抓紧时间!科学发现特别是重要发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我们只有冲,没有退路!”

在获奖后,薛其坤表示,这不意味着他会停止努力,这只是一个开始,他会继续向前。

指导学生写论文:你们不要写错别字、标点,学术要认真

“我们搞科研的,最重要的就是要追求极致。”

在培养学生过程中, 薛其坤要求学生要不顾一切地追求极致。

在别人看来无伤大雅的标点符号错误,他都会仔细的检查出来让学生改正。

更不用说学生科研成果及论文,无论是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还是成果数据的真实性,薛其坤都严格要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薛其坤在朗读者中,薛其坤朗读了这段话献给了所有培育他的老师。 而在薛其坤也把礼记里的这段话贯彻到了自己教导学生的过程中。

薛其坤曾经和自己的学生讲过“天才”和众生一起登山的故事。

“天才”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普通人累了就休息,走走停停。

当“天才”登顶后,发现身后竟无一人而此时在山腰休息的普通人看到他登顶会说,“登顶的果然是天才,我们自愧不如啊。”

在他看来, 没有所谓看起来资质超群的天才,所谓天才不过是比别人肯努力罢了。只要一个人肯努力,那他终有一天会成为别人口中的“天才”。正如他所说的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努力是可以无限的。”

为了鼓励同学们更加努力,他以身作则——每天从早晨7点工作到晚上11点,一周工作六天,这个作息方式还让他被大家戏称为“7-11教授”。

此外, 薛其坤提倡所有青少年把更多的时间分给阅读和思考,而不是那些难辨对错的信息。

他三次考研最终成功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做研究不止要思考, 还要有坚定的信念。

“ 酬勤,在所有错误都尝试过之后,最后走向成功,这就是追求极致的最大的回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不惧二战,清华副校长我考研3次,数学、物理曾39分_薛其坤(清华二战要求)插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