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终于没有扎堆考研了吗_工作_活动_零食

大学生终于没有扎堆考研了吗_工作_活动_零食缩略图

原标题:大学生终于没有扎堆考研了吗?

早上通勤听播客时,听说了一个消息,今年的考研报名人数比起上一年减少了 36w,是 2015 年以来的首次下滑。

看来,大家都知道就业形势严峻,也不再一窝蜂涌上去考研了。

过去半年,我陆续和许多大学生见面聊天。他们一边自嘲「清澈而愚蠢」,一边眼看以前的老路行不通了,反而思考起自己想在大学做什么,走出了不一样的小路
大学生终于没有扎堆考研了吗_工作_活动_零食插图

都说现在的大学生挺惨的,但我想,他们可能也是自我认知最清晰的一代。他们的大学,不以外界为标准,而是以「我」为单位的。

今晚有 5 个大学生的故事,不管你毕业与否,毕业多久了,看看他们选择的路,也让你多留心自己正在走的路。

如果你路过学校后山,看见从草坡上横着滚下来的女生,那可能是我,正和男友比赛谁滚的线比较直。

这有什么意义吗?没有的。

早先我觉得,大学要向外社交,就进了社团。一群初次见面的人聚会吃烧烤,却嗨得跟 10年老友一样。一个衣服沾满油的男生凑过来说,咱俩拿烤串干一杯,我浑身不自在。大一下学期主动退了社。

我也模仿过网上的一些积极生活模板,去阳光下看书,结果只觉得难受。太阳照得浑身发烫,眼前的书白得刺眼。我很纳闷,大家到底是享受阅读,还是为了完成这个看上去很美的动作?

直到有一年跨年去大理,听那里的一位旅客说,做每一个决定前,她会先问自己,是因为害怕这件事而反倒逼迫自己,还是因为做这件事本身会让自己快乐。

这让我想到,身边很多人明明对校内活动没多大兴趣,只是害怕闲下来,害怕焦虑,仍然争先恐后填交了报名表。就像我,因为害怕不合群,也曾把自己强行塞进「大学生应该做什么」的主流意见里。

我决定更加尊重自己的活法了,哪怕它在别人眼中是无厘头的,像从草坡上滚下来尽情大笑那样。

很多人用考研来逃避工作,我不是,我太想工作了。

这是一道计算题。

上学也不容易,你要解决很多事,处理很多人际关系。那些不做就没人来做的小组作业,不会计入 gpa 但不得不上的通识课。而且上学,你要交学费,你痛苦的同时还要给别人钱。

上班的好处在于,至少你能拿到一定的酬劳,哪怕它是精神损失费。

可能说得现实了点,但作为一个从小沉迷赚钱的人,比起学校任务,我更能从工作中获得价值感。

小学时,我 学校附近的小店老板跑腿, 早恋但手拙的学生折纸星星,初中到学校卖分装的奶茶粉。那时的理想工作还是公交车司机,这样,坐车就不用给钱了。

到了大一实习后,我发现,居然有工作可以让我自由表达的同时挣到钱。有一次拿到 4 位数的项目奖金,当下决定去香港旅游。和朋友站在中环,我口吻豪迈:随便选一家餐厅,我们直接进。

虽然最后只吃了炸鸡,但是能自由支配赚来的钱,真的很爽啊。

我大三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经常收到妈妈的电话,催我考教资。

有一次我说,做老师只可能是我人生的一个兜底选项。她随即问,那你的人生现在有底了吗?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那时逼自己参加了一些学校的社团组织。性格上的怯懦,让我总是习惯性担心搞砸,为了对抗这一点,我在工作中会像松鼠搜集松果一样,搜集着正面反馈,哪怕只是一句微小的夸奖,那也是一份底气的来源。

学生工作实在很单一枯燥,意识到局限性的我,随之接触到了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活动「青年创想+」。

这个活动是关于未来移动出行的,和我的专业方向差别很大。刚开始团队讨论时,我只有旁听的份。但我不想让自己再陷入没底的沉默了。脑子一热,决定独自跑去 4s 店调研。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往舒适圈外百米冲刺的行为。天知道当时我在店门口徘徊了多久,还紧张地去超市买了大袋零食,作为打扰别人的补偿。还好,那个文质彬彬的销售经理友善地接待了我,甚至说,「你做的事很有意义」。他不肯收下的零食,临走前我悄悄放在了前台。

那个项目最后获得了全国 10 强。「买零食去 4s 店调研」这件事,我也不知道占了这个成绩的几分之几,但至少,这是我相信自己能做成的事。比「爸妈为我准备的底」,要有意义得多。

我喜欢阅读,是一个高中语文没下过 120 分的理科生。

大学很现实地选了计算机,可因为疫情,大一基本上是在教室、宿舍和健康申报中度过的,感觉像读了个高四。

混些水课,挣些绩点,再考研或就业 —— 一想到这,我就强烈感觉到,这样的我只是一个考学机器,作为人的那一部分是被淹没的。

给陌生人写信的想法,是从那时冒出来的。

写信其实很简单,一支笔,一张信纸,带在身上,可以在任何我觉得值得的时间拿出来。

比如今年 3 月份,我去了趟杭州,坐在西湖边,看夕阳一点一点落下,好美,忍不住写了 3 小时的信。一位杭州的女生回信来,寄来一些家里的花瓣,说,「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支春」。

还有一次,一位姐姐找到我,想让我和她 9 岁的弟弟通信。弟弟的回信厚厚一叠,有他的书法作品,写满的明信片。他说,姐姐问了很多人,但大家都不以为意。他因此谢谢我。

我能从信里感受到,自己交出的一颗心被认真对待,也收获到了他人的真心。我想,这大概是身为一个人,而非考学机器,才能拥有的柔软。

给你看,这是我最近写的信。我计划先囤着,等寒假旅游时,再从各地寄出去。已经在期待会收到怎样的回应啦。

别人眼里,我大概是个很「狂」的人。

比如,刚上大学,系主任课上问大家的规划,我站起来,当着全班同学面说,我要保研。

再比如,有回上课 pre 得太投入,没听见铃声,拖堂了整整 10 分钟。后面被挂学校表白墙,说我怎么这么看得起自己。

还比如,为了保研,我开始打比赛,大二大三都代表学校拿了甲级竞赛的全国奖。学校发的祝贺推文,我第一时间转发。

但光有狂妄是不行的,扒开来看,里面也得有实打实的料,才能撑起来。

就算有了一些比赛上的成就,我仍会想,这些事情的累加价值,最后只能抵达一个保研名额吗?

后来参加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青年创想+」,也是因为它是企业举办的活动,我想跳出校园积累这份「料」。

当时做项目时,我们引用了一篇武汉大学教授的文献,他研究相关领域有 20 多年了,两个月后,主办方直接安排了这位教授来指导我们的项目。他提出了特别多落地的修改意见。

这仿佛是一个信号,提醒着我,大学生的价值在这一刻被社会所尊重和认可了。我的狂妄和想法不是某种空中楼阁,而是可以对社会产生影响的。

这一次,我们还前往学校,拍摄了孙家俊和刘洋的故事。

如果你对他们的故事感兴趣,欢迎点开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 whatyouneed 联合拍摄的纪录片《大学,以我 为单位》,了解更多。

拍摄前一晚,孙家俊还在异地学习非遗皮影,这是他创业项目中的一部分。见面后,他眼睛亮亮的,不由分说给我看他操作皮影的视频,笑说他一天下来手指酸疼到动都懂不了。

而刘洋则告诉我,她有一个名为「英雄时刻」的本子,用来记录身边人的优点,但慢慢地,上面更多写下她所观察的自己的优点。

他们不是「清澈又愚蠢」的脆皮大学生。

他们的大学,是以「我」为单位的。这意味着,在大学,能够最小限度地,尊重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活法。

我想,哪怕已经毕业,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功课。

对孙家俊和刘洋来说,参加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青年创想+」,为他们的大学生活带来了转机,是推动他们更加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的重要契机。

作为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一项青年教育公益项目,「青年创想+」旨在启发高校学生思考未来移动出行议题,赋能青年一代的全面发展。项目现已覆盖全国 193 所高校,惠及超过 35000 名学生。

借此,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也鼓励大学生们去突破限制,发掘自己真实的愿想。以自己为单位,创造独一无二的大学生活。

策划 西瓜季节

编辑 acher

设计 yo

音乐 yo trane – affection

广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