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考研政治新大纲解析来了!一文读懂所有变化!(23考研政治新大纲pan)

23考研政治新大纲解析来了!一文读懂所有变化!(23考研政治新大纲pan)缩略图
2023考研政治新大纲

解析来了!

彭林强老师解读!全是干货!
政治大纲发生了哪些变化?
看这篇够了!
part 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4分)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新增 意识与人工智能

所谓人工智能,就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化,让机器具有完成某种复杂目标的能力,它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建立在大数据与不断升级的各种算法技术基础上的现代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当代人类生活。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人们的许多思考,例如人工智能能否具有人类意识、能否超越和取代人类智能等问题。

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地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和扩展人脑的某些活动甚至在计算速度和准确度、程序化任务的执行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超出人类所能,但即使是计算能力最强大、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也不能达到人类智能的层级,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第二,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第三,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新增 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恩格斯也指出,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由此作出的革命性结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要坚持和发扬这种批判的、革命的精神。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要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提倡创新创造,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新增 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马克思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他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他提出了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最后,他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中首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他一切历史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科学的实践观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明确提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阐述了实践基础上认识的辩证运动和发展,强调“如果把实践标准作为认识论的基础,那么我们就必然得出唯物主义”。毛泽东进一步把实践表述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并在《实践论》中对社会实践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作了系统阐释。邓小平坚定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习近平重视实践第一的观点,强调实践创新的重要意义,认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推动知行统一不断达到新境界。
总之,科学实践观从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中把握实践,揭示了实践的本质,指明了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结构、形式和实践标准等问题,深刻揭示出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建立了科学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创建科学的历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的标题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改为“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新增
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一)交往及其作用
交往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国家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往来、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交往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伴随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交往的水平。孤立、封闭、隔绝总是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联系,而交流、交往、开放则往往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联系。

根据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不同,人们把交往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总体来说,可以将交往划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物质交往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交往,物质产品是其交往内容。精神交往是指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在涉及思想、意识、观念、情感和情绪等精神性的领域中进行的交往。在当今时代,信息交往、文化交往等也是精神交往的重要方面。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基础和根源,精神交往是物质交往的产物,渗透于物质交往之中。

交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生产关系的应有之义,这种交往的改善有助于生产关系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成果的保存,也有赖于交往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
第二,促进社会关系的进步。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是各种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交往活动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关系的进步。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制度体制和风俗习惯,也会因人们交往活动的发展而得以变革和进步。
第三,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人们的社会交往在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中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人们之间的交往,特别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们之间的学术文化交往,是促进知识生产和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动力。而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特别是不同民族、国家间发生的大规模交往活动,同时是文化的世界性传播过程。
第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交往中建立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断变革原有的社会关系,才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二)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世界历史”是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打破孤立隔绝的状态,进入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世界整体化的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化推动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和向世界扩张的结果。世界历史的形成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人类的普遍交往,推动了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向世界扩张,大工业“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从而使竞争普遍化,使跨区域、跨民族、跨国家的交往成为必然。世界各个国家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才真正有了密切的联系,人类历史才真正成为世界历史。
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世界历史体现着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最重要的是强调整个世界的相互关联性。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摆脱不了世界市场的运行机制,更不能拒斥普遍交往,因为“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传统的区域性交往及区域间的间隔无一不被打破,民族、国家间的交往成了普遍交往,并促进了具有“全面的生产”“全面的依存关系”的世界历史的形成。
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路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普遍交往的充分展开必将推动世界历史走向共产主义,因为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在世界历史的不断深化中,交往和竞争也不断扩大,生产力获得空前发展,为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世界历史的深化也促使全世界无产阶级走向联合,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取得全球性胜利,迎来共产主义的实现。
今天,人类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和广泛,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和紧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既有交流、合作与互鉴,也有矛盾、冲突和对抗。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观察、分析当今世界发展特别是全球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是我们党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来思考人类的未来与前途取得的成果。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中国人民正在同各国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新增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特别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首先,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阶级社会里,群众不是一个绝对同一的整体,而是由不同的阶级构成的。对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要进行具体的阶级分析,并通过这种阶级分析说明在群众中究竟哪个阶级是新的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是革命和建设的领导阶级。
其次,阶级通常是由政党领导的。一般而言,作为阶级的政党,是由本阶级中最有觉悟、最积极的分子组成的,它有集中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政治纲领,是本阶级的实际组织者和领导者。阶级只有在自己的政党领导之下,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才能使活动和事业更有成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政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一个阶级的政党要领导本阶级进行有组织的活动,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就必须有自己的领袖。领袖是一定社会阶级集团中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的领导者,是对该集团的生存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是在长期的群众斗争、群众实践中产生的,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其历史作用和历史贡献是重大而深远的。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环环相扣、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把它们割裂开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正确处理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相互关系。为此,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确保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地位,更好发挥人民领袖的领导作用,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新增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共产党坚持了“两个必然”的原则,始终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坚恃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原则,充分发怀中同工人阶级领导作用,并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坚持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则,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原则,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了计划调节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坚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不断取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原则,倡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作用的原则,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了解放、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上日程;坚持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把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30分)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新表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强调:“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正式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就是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新表述)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新增 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表述)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一,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第二,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第三,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第四,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第五,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

第四节 全面从严治党
新增 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

全面从严治党以其丰富内涵诠释了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面向全体党员、党组织,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重点是抓住“关键少数”。“严”就是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治”就是从党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从中央部委、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到基层党支部,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任重而道远。虽然全面从严治党已经取得历史性成就,但还远未到大功告成的时候。要继续发扬彻底的革命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保持“赶考”的清醒,以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新的伟大社会革命。

第十二章 标题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改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新增 第一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一、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适应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要求。当前,我国迎来了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但风险挑战也十分严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时刻准备应对各种风险考验。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维护我国发展的历史机遇期,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或打断。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回应了人民对国家安全的新期待。在新时代,人民希望国家更加强大,更有力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希望着力解决空气、水、土壤污染以及农产品、食品药品安全等突出问题,更有效地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安全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有了安全感,获得感才有保障,幸福感才会持久。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顺应了世界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只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才能实现共享正义尊严、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安全保障。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习近平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
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
坚持科学统筹的根本方法。
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

三、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重大风险。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必须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力争把可能带来重大风险的隐患发现和处置于萌芽状态。
预判风险所在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要加强战略预判和风险预警,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防止各种风险传导、叠加、演变、升级。提高风险化解能力,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引导群众、组织群众,整合各方力量、科学排兵布阵,有效予以处理。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主动加强协调配合,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坚持立足于防,又有效处置风险。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决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

第三节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新增 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一国两制”实践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坚持和完善了“一国两制”的制度体系。
2016年11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同年6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并将其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香港国安法的颁布实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立法、司法机关依法防范、制止和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和活动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是“一国两制”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2021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以及
23考研政治新大纲解析来了!一文读懂所有变化!(23考研政治新大纲pan)插图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一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和表决程序》先后通过,为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确保香港长治久安和长期繁荣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不断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确保香港、澳门长治久安和长期繁荣稳定,“一国两制”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新增 第一节 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判断国际形势走向和我国所处历史方位,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应当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办好新时代外交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习近平外交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形势任务、目标原则、路径手段、战略策略、体制机制,是一个科学系统、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其核心要义概括起来主要有:
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
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
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坚持以外交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二、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结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新中国外交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外交领域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超越。
习近平外交思想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破解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引领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变革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实现了历史使命与时代潮流的高度统一、民族精神与国际主义的高度统一、中国气派与世界情怀的高度统一,展现出鲜明的理论创新品格。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4分)
第一章 标题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改为“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内容无实质变化,本身就不重要
第十一章 改为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三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新增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见强化班讲义p300页
思想道德与法治 (16分)
(课程名改、章节名改、内容没改)
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二节 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新增 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代以后,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数仁人志士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作出了可歌可泣的奉献和牺牲,值得永远尊敬和铭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终于找到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中国人民得到了解放,实现了站起来的愿望。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实现了富起来的愿望,不仅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巨大改善,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也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百年来,为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挫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和信心无比强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势不可挡。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大学生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

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第三节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新增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显著特征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多年众志成城,40多年砥砺奋进,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改革开放创造的奇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要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立足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第二节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新增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见强化讲义370页)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16分)
(一)形势与政策(6分)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2022年1月——2022年12月)国际、国内重大时事。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10分)
两级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国力的竞争。大国关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地区热点问题。西方干涉主义新特点及其危害。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南北关系。南南合作。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了 助同学们更好地解读新大纲,小思也在今晚为大家设置了直播解析。
小思在直播间里与大家不见不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