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果小说

玫瑰果小说>少女前线:141指挥官 > 第1288章 厕纸是如何诞生的(第1页)

第1288章 厕纸是如何诞生的(第1页)

手册刚印出来的那天夜里,办公楼的灯亮到了天明。老兵们围着那张晃了三年的旧长桌,每人手里捏着一本,指尖反复摩挲着硬壳封面——有的指关节因为常年握枪变了形,摩挲时动作有些滞涩,却格外认真。桌上还放着半盒没抽完的烟,烟卷燃到尽头,烫了烟灰缸里的烟蒂堆一下,火星子一闪就灭了,没人去管。有个老兵把手册凑到鼻尖闻了闻,油墨味混着旧纸的潮气,竟比烟味还让人安心。他们眼里的光不是亮得刺眼的那种,是沉在眼底的暖光,像当年看着新兵第一次完整完成班组协同训练时的模样——总觉得这硬壳裹着的不是纸页,是他们攒了半辈子的血与教训,靠着这个,格里芬能在这乱糟糟的世道里多站会儿,能让那些没经历过炮火的年轻人,少几个埋在战场的黄土里。

可这光,没亮过三四年就灭了。

格里芬的牌子越来越响,办公楼换成了新的,墙皮再也不会掉灰,会议室的长桌是进口的实木,四条腿稳稳当当,不用再垫硬纸片。可来的“战地指挥”,却多是些养在温室里的子弟——他们穿着笔挺的制式制服,衣角连点硝烟味都没有,领口别着亮闪闪的徽章,却连步枪的保险栓都不会开。有次训练,一个指挥拿起制式步枪,左手没托住枪托,扣动扳机时后坐力震得他胳膊发麻,之后便再也没碰过真枪,只攥着银色的遥控终端躲在后方。那终端屏幕总亮着,却很少显示战术地图,更多时候是聊天界面或是履历表格——他们要的不是打赢仗,是在格里芬待上半年,把“战地指挥”的履历添得漂亮些,好去更安稳的地方做官。

这些人自然不懂老兵手册里“侧翼掩护”的真意。有次城区清剿任务,指挥对着终端下令“全力突进”,压根没让小队留侧翼警戒——老兵手册里写“侧翼是命门,哪怕留一个人,也得守住”,可在他眼里,那不过是纸上的一句话。结果律贼从侧巷突袭,两名战术人形被流弹打穿核心模块,他却在汇报里写“人形反应迟缓,与指挥部署无关”。他们也懒得懂:屏幕上的人形会自己瞄准开枪,伤亡数字不过是报表上的一串阿拉伯数字,改改格式就能变得“好看”,哪用得着翻那本满是“老古董经验”的手册?

有次从前线回来的老兵,去指挥部交任务报告,无意间瞥见了书架最底层的那本手册。它被压在几本时尚杂志下面,封皮上蒙的灰能让手指抹出一道清晰的印子——比他在前线战壕里蹭的灰还厚。老兵伸手把手册抽出来,硬壳边缘已经有点变形,书脊上的“格里芬班组作战参考”只剩“格里芬”三个字还能看清,其余的字被潮气浸得发虚,像要融进纸里。旁边堆着几本“指挥日志”,封面烫着金边,翻开一页,满是“今日圆满完成视察任务”“人形整体状态良好”的空话,连一次具体的火力调整、哪怕是“机枪手换弹时间缩短五秒”的记录都没有。

老兵把手册塞回原位时,手指碰了下旁边的杂志,杂志滑出来,掉在地上,露出里面的照片——几个指挥穿着休闲装,在度假村的泳池边笑。窗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手册的封皮上,那层灰反射出细碎的光,像极了当年老兵们眼里那点沉下去的希望,冷得让人发疼。

这些老兵若是尚在人世,目睹今日之景,恐怕会毫不犹豫地将烟灰缸重重砸在桌上,以那一声闷响表达他们内心的愤懑与失望。当年,他们忍着咳嗽的折磨,强忍着旧伤的疼痛,伏案编撰那些手册时,心中怀揣的绝非是让它们成为书架上的装饰品。那些刻在骨血里的战场经验,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智慧结晶,绝非供那些镀金者肆意挥霍的摆设。

然而,如今的情形却令人扼腕。那些所谓的“遥控指挥”者,甚至连手册的扉页都未曾翻开,更遑论理解扉页那行小字背后所承载的沉重意义。那行字,看似平淡无奇,却如同一座无言的纪念碑,记录着无数未曾说出口的牺牲与生命。每一个字,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每一句话,都是一段血与火的记忆。

会议室的长桌依旧伫立在那里,仿佛在无声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然而,桌旁再也未曾聚集过那些抽烟的老兵,他们的身影早已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如今,只有冷冽的灯光洒在桌面上,映照出那些陈旧的划痕,愈发显得刺眼。这些划痕,比老兵们胳膊上的弹片疤痕还要扎眼,像一道道未曾愈合的伤口,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它们的存在,仿佛在提醒着人们:曾经有一群人,怀着满腔的热血与责任,试图将战场的生存之道,好好地传承下去。

这些老兵,他们并非仅仅是为了战斗而战斗,而是为了将那些用生命换来的经验与智慧,传递给后来者。他们希望,那些手册不仅仅是一份战术指南,更是一份生命的启示录,让每一个翻阅它的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避免重蹈覆辙。

然而,如今这些手册却被束之高阁,那些珍贵的经验与智慧,也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被淡忘。

冷光下的长桌,仿佛成了一座无言的纪念碑,记录着那些老兵的执着与坚持,也记录着他们的遗憾与失落。

那些划痕,不仅仅是桌面的伤痕,更是历史的伤痕,无声地提醒着人们:曾经有一群人,试图将战场的活法,好好地传下去。然而,他们的努力,却在时间的洪流中,逐渐被遗忘。

………………

指挥中心的冷光从战术屏幕顶端倾泻而下,在AK-15的战术手套上投下浅蓝的阴影。她指尖悬在屏幕中央的“自动化步兵班编制图”上,没有多余动作,连声音都保持着军用通讯特有的平稳——那是经过数百次战术简报打磨出的语调,每个词都精准得像校准过的弹道。

“先看班长必须是士官身份,且持有《c1类电子设备使用执照——这执照不是普通的操作证,考核时要在模拟电子干扰环境下,连续两小时同步解析三型人形的战术数据,当年车臣战争里,有过半班长栽在电子设备失灵和通讯不畅上,现在这道门槛,是用伤亡堆出来的。”

“培训期不少于四十天,每天八小时实装推演,从城区巷战到山地突袭,必须做到闭着眼能报出人形的武器参数、弹药余量,甚至是关节磨损阈值。”

屏幕切换到武器配置界面,突击步枪的三维模型缓缓旋转,枪身刻着的编号清晰可见,

“主武器标配AK改进型,枪管长度14。5英寸,适配穿甲弹与高爆弹双模式弹匣;防御性手雷是RGd型,引信延迟四秒——足够扔出十五米,却留不下犹豫的时间。”AK-15的目光扫过屏幕角落的生存优先级标注,语气稍沉。

“战斗打响后,班长的第一动作是隐蔽,不是指挥。按照安全局所提供的教材和资料车臣格罗兹尼巷战里,有个班长刚掏出通讯器就被流弹打穿喉咙,整支班组半小时内就崩了——现在的原则很明确:班长或是战前指挥的生存比任何战术指令都重要,活着才能把上级的命令拆成可执行的步骤,才能让整支班组不变成散沙。”

“而班组的副班长是双保险。”

“在武器选择比班长多一具下挂式榴弹发射器或是要多携带一些曲射武器,射程三百米,破片杀伤半径五米——够覆盖半个标准巷战交叉点,确保可以在遭遇战或是突发性的巷战当中能够第一时间清理出一片安全区域。”

可不要小看这一小部分安全区域,抛开荒野之外的因素就是……

“担任副班的身份可以是士官,也可以是满两年战斗经验的士兵,但培训内容和班长完全一致,重点练的是接替指挥——萨拉热窝围城战里,有支步兵班因为副班长没及时接管指挥,三名人形在五分钟内被逐个摧毁,现在要求副班长每十分钟和班长做一次指挥权交接模拟,哪怕班长只是低头换弹匣,副班长的手指也得按在备用通讯器上。”

“每个副班长直接带一个火力组,四名人形的站位误差不能超过两米——必须在目视范围内。

“和班长一样,先保自己。去年在顿巴斯,有个副班长为了救机枪手暴露位置,结果整个火力组失去指挥,最后只剩两名人形撤回,这是教训。”

班长在中央,两名副班长分置左右,八名人形以三角阵型环绕,像一把收紧的钳子。

“至少十三个作战单位:一班长,两副班,八人形。”AK-15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谨,“分成两个火力组,进攻时左组突前,右组侧翼掩护;防御时呈环形布防,机枪手在制高点,榴弹手在死角那本手册里的交替掩护条款,是从越南战争到阿富汗战争改了七次的精华。”

“人类士兵必须戴这个,不然跟不上人形的冲击速度——人形的奔袭速度是每秒五米,人类裸装最快三米,差距会在三分钟内拉开,变成致命的脱节。”屏幕另一侧的火力调整栏闪烁起来。

“常规编制里的两个通用机枪手,换成一个班属重机枪组,火力覆盖范围从两百米扩到五百米;如果没配重机枪,就带一具RpG-7V2,不占编制,却能打穿十毫米厚的装甲——去年在哈尔科夫,有个班靠这个,击毁了两辆敌方装甲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