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青色衣袍的潘慎行面色有些消瘦,胡须花白梳理的一丝毫不乱,坐定之后很有几分气定神闲的架势。
从扇袋中取出一包明前的雀舌龙井,用小拇指的指甲挑起少许,倾进随身携带的宜兴小砂中。却不拿水泡茶,而是把没有水的精巧茶壶凑到鼻端,嗅干茶叶的味道。
李四可没有潘慎行这样的闲情雅致,更不知这东西的价格。刚才这位潘老先生就亲手泡了盏子热茶给他,李四鲸吞豪饮牛嚼牡丹般一饮而尽,根本就品尝不出好在哪里。
“这物件不便宜吧,潘老先生还是留着自己享用吧,我始终品不出什么味道。”李四抄起烟锅子一顿狠抽,凶猛的烟味刺激的心神一奋,这才拿起桌上的那块青玉。
青玉约莫有巴掌大小,温润柔和,似乎价值不菲。
关键是玉上铭刻的那几个字。
“正朔嫡脉”
这可是潞王朱常淓亲自刻上去的,青玉的下角还有朱常淓的私人印记。
“潞王真是好手艺,刻的真不赖呀。”就是李四这个不懂风雅的门外汉,也看出这雕刻的功夫确实精湛,没有几十年基本功的积淀,断断没有如此流畅的刀工。
大明朝真是人才辈出,前面出了个天启帝,木匠手艺出神入化,据说不逊于祖师鲁班。如今这个潞王也是个大大的人才,水墨丹青很有些深厚功底,尤其是潞王的雕刻工艺,据说有鬼斧神工之称。雕刻这一项,潞王要是认了第二,大明朝还没有人敢认第一。
潘慎行还带来潞王的一封家书。
书中无非是些嘘寒问暖地客套话而已。只是略略提及几句太子这个大明正统须以大局为重。有什么事情和弘光帝协商解决。
这话说地是客套地不能再客套了。其实还是拐着弯儿地大骂弘光地帝位来路不正。分明就是力挺太子地意思。
潞王是眼下朱氏众王中最德高望重者。按照辈分。还是弘光帝地堂叔。足足比太子高了两辈。
不论潞王是不是有治理天下地本事。最起码这位擅长雕刻地王爷没有弘光帝那么烂地名声。崇祯殉国之后。太子下落不明。有士林阶层支持地潞王曾是帝位最有力地争夺者。
不想阴差阳错之下。依靠武将地支持。猪一样地福王反而晋身成为弘光帝。
要说潞王心里没有怨气。鬼都不信。
在李四的那个平行时空,南明诸王之间内讧不断,甚至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跳着脚大骂的情况时有发生,连开兵见仗的情况都不稀奇,就别提什么使绊子敲闷棍的手段了。
无论是名声还是辈分,
潘慎行带来的这些东西分量不轻,潞王比福王都更有优势,偏偏让福王摘了桃子,心里能好受的了?
如今太子横空出世,这可是货真价实的大明正统,招牌硬的不能再硬了。潞王挺太子,一来可以把占据大义的名分,再者还能给弘光添添堵。
反正弘光是不可能给潞王这个老对手任何好处了,还不如支持太子。万一太子能成大事,肯定忘不了潞王这个老前辈的提携之恩。就算是太子一事无成,潞王也损失不了什么。
百利而无一害,顺便还能南京的那头肥猪找找麻烦,潞王没有道理不这么做。
弘光说起来的统领大明的九五之尊,可天下人谁都知道他这个皇帝里头究竟有多少水分。
朱氏诸王能够勉强保持不撕破脸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指望调动他们?门儿都没有哇,至于说派大兵收服各地王爷,就是猪一样的弘光帝也不敢动这样的年头。
因为弘光帝的真正实力是诸王中最弱的,人家不来打他就给足了面子。弘光要是效仿当年的洪武皇帝,想主动出兵统一江南,肯定被别人给统一了。
弘光本就依靠武将册立起来的一个傀儡,他的号令出了南京城就什么也不是,就是江北四镇都敢把他的圣旨当厕纸用,就不必说别的地方实力派了。
好在弘光帝还有自知之明,只要让他吃喝玩乐,管他外面是不是洪水滔天。
正是因为弘光帝的相对弱小,才暂时保持住江南的相安无事。
但是现在忽然多出来了名正言顺的太子,变数可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