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书“不”字有许多不同的讹误字,有的已经被校正,有的还未被指出,明显的规律是在行草书字形相近的基础上又结合了音近或音同的因素。敦煌文书是手抄本,所以这对也经过手抄本阶段的元曲、元杂剧等其他古籍校勘有明显的借鉴作用。
敦煌文书“不”字讹误大量见于文学作品,可以归结为十种类型。本文即主要从中华书局出版的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简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简称《总编》)、项楚《王梵志诗校注》(简称《王梵志诗》)等取例。例文之后标示页数、行数。
—、“不”是“亦”或“又”之误
《李陵变文》先降后出,斩虏朝天,帝侧(测)陵情,当不信。”《校注》131-9蒋礼鸿以为“不”是无义助词,《校注》不从。校注:“此处当是疑问句,‘不’字恐非语助语。‘当不信?’即‘宁当不信?’表示李陵内心揣测之语气。”按,不能外加“宁”字来解释。如果用“宁”字,只能说“宁不信”,而无须再有“当”字。从文理来说,李陵只能是以为皇帝相信而先降后出。“不”是“亦”之误。去掉外加的“宁”字,“当不信”却是应当不信,便与李陵的行为不符。作品正是写皇帝理应相信却不信的悲剧。这不仅是局部校勘问题,更是艺术性的所在。
《王昭君变文》:“单于不知他怨,至夜方归。虽还至帐,卧仍不去(起),因此得病,渐加羸痩。”《校注》158-2单于不知昭君之怨,至夜方归,是要说明他忙于国事,即工作与爱情的不可避免的矛盾。原文说单于“卧仍不去”的“仍”字不安。“不去”若是对日间不来的补救,前面就不当有“虽”的转折,也不应有“因此得病,渐加羸瘦”的结局。《校注》对校改成“不起”没有作理由解说。据“虽”字,原文应是“卧乃又去”的再说忙于国事,则是合理的遗憾。同史实相比,使昭君早死,原因是思乡抑郁,单于因忙政而误私情加重了她的病。这也有艺术性,即工作与爱情的矛盾的先河。
《双恩记》:“鹫峰山胜法会殊,王舍国强经不异。”《校注》
926-15
但是,前文9264说:“如王舍胜一切诸国……所信境国胜余国,经胜余经也。……法胜余法,无嘉德而不具山胜余山,谓瑞鸟之所栖止;法胜余法,谓上人之所游护。”所以其中应是“经亦异”。
《维摩诘经讲经文(四)》:“末上先呼弥勒,令入毗耶,成佛虽在龙华,为使不任诣彼。谁知弥勒也有瑕疵,对知足天人之前,曾被维摸摩问难。”《校注》
861-20
按,前文先叙让弥勒问疾,弥勒说他曾被维摩问难而不能胜任的情况,于是再叙又让光严去时,追叙前面这个情况。应是“为使亦任诣彼”。如果认为不堪胜任,就不会让他去,理至明。同文:“却恐为使不了,辱着世尊,弟子尚且如斯,师主想应不煞。”《校注》
863-10
光严说对不能完成使命,自己都想到会辱着世尊,作为老师的世尊料想也应如此。而“师主想应不煞”不成意思,必是“师主想应亦然”之误。
《譬喻经变文》:“在生恨你极无量,贪爱之心日夜忙。老去和头全换却,少年眼也拟捥将。百般放圣谩依着,千种为难为口粮。在生爱他总恰好,业排眷属不分张。缘男为女添新业,忧家忧计走忙忙。尽头呵责死尸了,铁棒高臺打一场。”《校注》
1077-10
把生前造罪业与死后受罚作了三层对比。第二层应是说:你对妻子再爱,“业排眷属亦分张”:罪孽排定你要与她分张。“不”字必误。
《王梵志诗》第四首:“身如圈里羊,命报恰相当。羊即披毛走,人著好衣裳。脱衣赤体立,形段不如羊。羊即日日死,人还日日亡。从头捉将去,还同好肥羊。羊即辛苦死,人去无破伤。”
其中应校为“形段亦如羊”。人把漂亮衣服脱了,赤身露体也与剪了毛的牛羊一样难看。不是说脱衣后人的具体形状与羊不同,因为不脱衣也大不同。诗旨是说人再享受作乐,也是一死,即“身如圈里羊,命报恰相当”。没有勉强说有什么不同的需要。
《总编》第778页第341首:“曾闻父在观其志,孝义存终始。百年好恶自家看,每事要周旋。养子自知身不孝,不是如今道。且须钦敬自家身,孝养要躬勤。”诗旨是:自己是否孝顺父母就是好坏榜样,使得儿女也同样对待自己。其中应校成:“亦是古今道”、“孝养要躬亲”。
同书第1316页《百岁篇》第904首:“五十连夫(怜女)怕被嫌,强相迎接(送)事屡孅(偃蹇)。寻思二八多轻薄,不(亦)愁姑嫂阿家严。”
按,其中误字多,括号中是笔者的议校。是说女人到了五十岁,就该可怜女儿婚姻的命运。勉强送嫁,乖碍多有。年轻的女婿既轻薄而另爱,也愁姑嫂公婆严厉。“不愁”便违事理。
同书第1557页《十二时》第1106首:“哺时申,劝君教子胜留银。不见昔时勤学仕,衣锦还乡朱买臣。名播其传天下说,□□父母不及亲。”最后一句意思应是:显荣父母亦显荣其他亲属。
《总编》第709页第232首:“君王……恩泽不曾遗草木,朝来三度进熹和。”按,原文前后矛盾,所以校注说:“‘熹和’……与上句‘恩泽’云云,如何联系?是问题。”所以必应校成“亦曾”,就是合宜的因果关系。
《总编》第1781页《高兴歌(酒赋二十一首)》补118首:“入凝冬,香满室。红地炉,相厌膝。银铛乱点野駞酥,罍罍酒消鱼眼出。户外多应冻栗寒,宴中不若三春日。”应是“亦若三春日。”
以下是高国藩《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年)所引敦煌文卷失校之例。
伯三三九八《卜法》:“赤松卦:时时如上,高台贤人。不召自来,经求和合。横事钱财,病者不死。行人到来,官事不成。此卦大吉。”22。11。又:“乾卦:皇帝入山,路逢仙人。言对议论,财物天升。福禄集会,求事难疑。病人自差,官事不成。此卦大吉。”25。15。都应说“官事亦成”。
同上:“云飞上天,投得其阳。仙若卜求,不见其事。怀孕是男,永无灾殃。经求得利,住宅平安。此卦大吉。”24。11。应是“亦见其事”只误:也实现所卜求的事。
伯三八零三《占卜书残卷》此是祥云之卦也,吉兆。……病者不差,行者欢忻。家内吉庆,歌咏勤勤。福旺身健,万事胜人。”17。16。此“不差(瘥)”是“亦差(瘥)”之误。
《战国策。齐策四。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麒麟衙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全文只是说王不好士,没有并提的另一个谁“不好士”,所以“亦”字没有照应,是“不”字所致的衍文。
《玉台新咏》卷五沈约《六忆四首》之四:“忆眠时,人眠强未眠。解罗不待劝,就枕更须牵。复恐傍人见,娇羞在烛前。”
解罗不待劝,就是主动脱衣,与其他各种“娇羞”的情况相反,是“亦待劝”成误。
同书卷九萧纲《乌栖曲》之三:“织成屏风金屈膝,朱唇玉面灯前出。相看气息望君怜,谁能含羞不自前?”应是:谁能含羞又自前?与“望君怜”(希望你主动爱我)承应。
《论衡。率性》:“王良、造父称为善御,能使不良为良也。”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注释说:“‘能’字前原本有‘不’字,据文意删。”按,删去只是简单的处理,而没有考虑“不”是“亦”字成误:“亦能使不良为良也”。
《花间集》张泌《浣溪纱》之一:“细毂香车过柳堤,桦烟分处马频嘶。为他沉醉不如泥。”应是“又如泥”。而“沉醉不如泥”是自我矛盾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