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荀子。议兵》然则又何以兵为?”这种疑问句尾的“为”字的词义及词性和语法关系,长期以来歧说纷纭,仍无定准。现在多数语法论著都说它是疑问句尾专用的疑问语气词。笔者关于泛义动词“为”的各篇文章都曾简略说到,本文详论它是附缀于具体动词后的泛义动词,是“∽为”式的小变。本文并追溯对这种“为”字的各种歧说而评论其失误。例句出处后面对例句的关键或作译述。
1。1否定句、叙述句末尾也有这种“为”字。
夫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老子第七十五章)不用求生,比看重生更好。“夫无以生为”这个分句是否定句。
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逍遥游)
无久恩公为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史记。骠骑将军列传)不需要家园房产,不需要成家。
皇太子无以知天下事也。(汉。书晁错传)
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项羽本纪)
无入为也。(史记。卫世家)别进去了。
吾无辞为也。(吕氏春秋。知士)我就不告辞了。可比较:“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疑问句与否定句中的“辞为”是一致的。
吾无嗣已,不以斯子为,必欲杀之。(贤愚经卷四十五)不要此异姓儿子。
我宫中多有妇女,不用汝为。(杂譬喻经下)
父涿有病,谓亲友曰:“无医为也。”(旧五代史。崔税传)我不用医疗了。
无尔悲为。(太平广记卷四百七十。谢二):不要这样悲伤。
在汝更用文章为?长兄白眉复天启。(杜甫:寄狄明府博济)你这么有天缘,还用得上文章吗?
眼边未觉天地宽,身后更用文章为?(杨万里:旱后阿寇又作)死后还用得上文章吗?
汝虽有病不能赴,亦无籍汝为也。(气英布一折)也不靠你。
以上是否定句。1980年第5期《中国语文》以四篇文章讨论疑问句尾“为”。洪成玉、廖祖桂《句末的“为”应该是语气词》以“无所用天下为”及“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两例而说:否定句末也有“为”字,因此不是疑问语气词。这是新人耳目的开拓。但作者却认为“为”是表示强调的语气词而不确。对于否定句末也有“为”字这个重要发现,可惜却没有引起注意,连《中国语文》编辑部的编者按也说:“各家虽或有新见,但其大略都不出前人所论。”因此,以后的讨论对否定句末也有“为”字就失之交臂,再也不曾提到。本文特意叙此历史。以下是叙述句。
不肯碌碌,反抱关为。(汉书。萧望之传)不肯随大流就升不了官,反而当守门的小吏。
今故告之,反怒为,殊不可解。(汉书。外戚传。孝威赵皇后)告诉了情况,不但不感谢,反而对我发怒。
今曰富贵忘我为。今适富贵忘我为。今日富贵捐我为。(百里奚词)
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千金此处有,一笑待渠为。(张鷥:游仙窟)千金等买你一笑。
东门诗友会,此赠怯轻为。(杜甫:送王侍御往东川)胆怯所赠轻贱。
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余波绮丽为。(杜甫:偶题)后辈文章仍然绮丽。惜无酒食乐,但用歌嘲为。(韩愈:玩月喜张十八员外以王六秘书至)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韩愈:进学解)连这都想不到,反而要教训别人。
树叶隐孤实,山鸟曾未知。物亦以晦存,悟兹身世为。(梅尧臣:深夏忽见奈树上犹存结实)感悟到人也应以晦求存。
我行因事役,行云亦忙为。(杨万里:宿度息)云也飘动得忙。
今将卖汝以活性命。汝归他家,非若父母膝下,乃自娇痴为也。(冯梦龙:情史卷一。天台郭氏)
1。2这两种句子末尾也有“为”字,雄辩的证明这种“为”字不是只在疑问句尾,因而就不是专用的疑问语气词。疑问、感叹、陈述、祈使,四种语气是各有专职的语气词的,并没有共用的。“为”既然能在疑问、陈述句共用,就不但不是共用的语气词,而且也就不是语气词。
1。3说“为”字用在疑问句“句尾”,也是不准确不细致的。关键在于“为”的前面是什么词、什么成分。所有这类“为”字的前面的成分可以归纳成两种情况(主语的有或无对“为”字的意义没有关系,因而不计)。
第一种,何。动词(动宾结构)或形容词谓语。为。
第二种,动词(动宾结构)或形容词谓语。为。即并没有表疑问的“何”字之类。前文所举反问句、陈述句也都是没有“何”字的。下面专举虽是疑问句,却也不用疑问词,是靠语调与语境传示疑问的例句。笔者对句意的必要译述,也不添加疑问语气词。
吾以无嗣,故育异姓;天授余祚,今以子为?(六度集经卷五)我有了亲儿子,还要你?时有青衣出汲水,开士问曰:“尔以水为?”答曰:“给女王浴。”(同上):你用水?试比较今见面寒暄口语:你吃了?你吃了饭了?
汝自有妇,藏著瓮中,复迎我为?(杂譬喻经)还迎我吗?
我当用细软帏帐甘美饮食为?(太子须大拏经)
沙门何以不自说家事,乃说他事为?(佛说兴起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