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汉语大词典》第三卷的各种失误指正31处。每个词条一议,先列所在的页数与左或右栏,以便读者检核。另行开始笔者的申说。
33左可:当;对着。白居易《宿张云举院》不食胡麻饭,杯中可得仙。隔房招好客,可室致芳宴。”陈与义《题继祖蟠室》:“日斜疏竹可窗影,正是幽人睡足时。”犹如“所”。和动词组合,构成名词词组。《礼记。中庸》:“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郑玄注:“可,犹所也。”《太平广记》卷二六二引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助丧礼》:“无可有,以大豆一斛相助。”
此三个义项都错误。“可室致芳宴”意思是满室致芳宴,说宴席大,客人多。而“对室致芳宴”成为向着室摆宴,则在室外。又,“隔房招好客”应从异文作“隔篱招好客”,即招邻居,合宜。而邻居不能说成“隔房”。“日斜疏竹可窗影”是说满窗影。而对窗影则影不在窗上。两例都属于“谓限在某个范围内;尽着”。
郑玄注:“可,犹所也。不有所遗,言万物无不以鬼神之气生也。”其实“可”仍然是可以。即“体万物而不可以遗漏也”,并没有什么隔碍。而“万物无不以鬼神之气生也”却是离开原文的解释,不是直接解释。《经传释词》:“可,犹“所”也。”首例即此。其他例句都不能成立。《大戴礼。武王践阼》:“无行可悔。”前有所悔,后不复行,故曰无行所悔。《说苑。敬慎》作“无行所悔”是其证。但原文并没有“前有所悔”一层。无行可悔,即不要作可以后悔的事。《贾子。喻诚》:“自不死中行而反事其雔,何无可耻之甚也?”言无所耻之甚。按,“无行可悔”与“无行所悔”,“无可耻”与“无所耻”,整体意思相同而不是零件都相同。即殊途同归。“可”是能愿助词,而“所”是结构助词,并非同义词。可比较,“这样的坏事,我不能作”可以指“这样的坏事,我没有作”。但“不能”与“没有”不是同义词。因为也有“这样的坏事,我不能作,却被迫作了”的情况。其他例句都类似,此不赘。
《笑林。助丧礼》引全是:“有人吊丧,并欲赍物助之。问人:‘可与何等物?’人答曰:‘钱布谷帛,任卿所有尔!’因赍一斛豆置孝子前,谓曰:‘无可有,以大豆一斛相助。’”分明有大豆,就不是无所有。应断句为:“无可;有,以大豆一斛相助。”意思是:我没有可送的;就我有的,送大豆一。没有可送的,指没有钱布谷帛;大豆不属钱布谷帛。
助词。(2)再。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二折:“咱且屯军居止。若聚集些人马呵,可与曹操雠杀,未为晚矣。”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二折:“儿也,我写了可与你说。”都仍然是可以的意思。再本是指两次、第二次。两例都不是指两次、第二次。因此就不是“再”的意思。
不可。《尚书。尧典》:“异哉!试可乃已。”孙星衍注:“史迁作‘试不可用而已。”’又疏:“史公‘可’为‘不可’者,声之缓急。俗字增为‘叵’,即‘可’字也。”按,本是说:试用一下,可以的话,就让一直干下去。自然意味着:不可以的话,就不让一直干下去。“可”绝对不能表示相反的“不可”的意思。“叵”是“不可”的合音字,并非“可”之义。
33左可生:却是。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我可生晦气,这色儿不顺。”
词条错误。“可生”不是词。“可”是语气助词,“生”是发生的意思。句子内部的停顿是:我可生晦气。
33左可丕丕(丕):形容心跳。元郑光祖《诌梅香》第二折:“他扑腾腾怒怎消,我可丕丕心头跳。”
但“丕”没有音。注音错误。“丕丕”是象声词“扑扑”的别写。《五侯宴》第三折:“走的紧来到荒坡佃,觉我这可仆仆心头战。”《三夺槊》第二折:“挖仆仆地把不住心头跳。”右可作:再生;复生。《国语。晋语八》:“死者若可生也,吾谁与归?”韦昭注:“作,起也。”
词条错误。“可作”不是词。“可”是语气助词,“作”是起的意思,即“作息时间”的“作”。句子内部的停顿是:我可作也。由于主语是“死者”,死者起来,才能指再生。
34左可事:小事。欧阳修《青玉案》词:“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幞,有个人顦顇。”陈允平《江城子》词:“痩却舞腰浑可事,银蹀躞,半阑珊。”
词条错误。“可事”不是词。“可”没有“小”的意思。“事”是“是”的通假。“浑可是”:全都是。绿暗红嫣浑可事:全都是绿暗红嫣。是说春景美丽而美人憔悴。《牡丹亭》名句“良辰美景奈何天”由此化出。“绿暗红嫣”无所谓小事或大事。痩却舞腰浑可事:舞腰全都是痩却了。爱她的情人表示惊讶和惋惜,痩却舞腰正不是小事。
35左可待:就会;就要。《青衫泪》第二折:“若再不肯,你写一封假书,只说白侍郎巳死,他可待肯了。”明陈与郊《文姬入塞》杂剧:“今日里,可待要离龙城,还凤穴。”
词条错误。“可待”不是词。“可”没有“就”的意思。“待”也没有“会”的意思。“可”是语气助词,“待”是“欲”的意思。可比较“待:欲;将要。欧阳修《玉楼春》:‘人心花意待留春,春色无情容易去。’《水浒传》第四七回:‘看看天色待晚。’”
48左只竟:《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俗间大有同名姓,相似容颜几百般。形容大省曾相识,只竟思量没处安。”
“大省”是“不省”之误,意思是:并不曾经认识你,想来想去都不知道你是谁。你来寻我是因我与你要寻的人同姓名与长相相似。但多有同名姓的,相似容颜的也有几百个。“大省”不辞。“曾相识”也与全文意思矛盾。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释》“未省、不省、不省曾、何省:未曾,没有”条已经正确校勘此例。
130左吃豆腐:方言。谓调戏妇女。茅盾《子夜》十三:“你不要慌,我同女人是规规矩矩的,不揩油,不吃豆腐。”
是吴方言。如《上海方言词典》:“吃豆腐:指调戏妇女。开玩笑戏弄人。”《宁波方言词典》相同。可比较《娄底方言词典》:“打豆腐:男女之间发生不正当**关系。”而“打”是泛义动词,犹“作”。“逗夫”与“逗妇”谐音,即戏男、戏女。
132左吃乌饭屙黑屎:比喻吃谁的饭,为谁做事。
不是比喻。没有黑饭或白饭、红饭等的区别。“乌”不是指色别的形容词,而是疑问副词:何。或异写成“恶”。吃乌饭:吃什么人的饭。“屙”就是北方方言指大便的“把”,但故意别解成“把守”。“屎”是“事”的谐音。再把副词的“乌”别解成形容词的“黑”。于是把“把乌事”(把守什么人的事,即为什么人做事)掉包而成为“屙黑屎”。俗语的谐音趣难词往往是含有许多语文机关的。
132右吃干饭:谓只吃饭不干事或只会吃饭不会干事。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凡是不做工吃干饭的人,都是强盗。”
吃了饭就要做事,把此按文言文说成:“吃饭,事。”不做事就是“不事”。于是说成“吃饭,不事”,再谐音成为“吃饭,不湿”,从而仿说成“吃干饭”。
133右吃黑饭,护漆柱:比喻不明事理,黑心眼。黑饭、漆柱,色倶黑。《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你这人忒没理!吃黑饭,护漆柱。吃了我家的饭,得了我的工钱,便是这些小事,略走得几步,如何就要我钱?”
不是比喻。也不是不明事理,黑心眼的意思。没有黑饭或白饭、红饭等的区别。漆柱,也不是色倶黑。“黑”是对“乌”的别解置换。“护漆柱”是“护其主”的谐音。
133左吃得开:行得通;受欢迎。
“吃得开”属于不辞。对坚硬的食物,只能说咬不动,不能说吃不开。对松软的食物,只能说咬得动,不能说吃得开。“吃”是“赤”谐音。“开”犹如“通”。“赤得通”即红火而通行。
488右噺:讥诮,调笑。元张可久《寨儿令。戒嫖荡》:“话儿噺,一半儿佯羞一半儿敢。”元乔吉《一枝花。私情》:“有等干咽唾的杓俫死嘴噺,委实难担。”明朱有燉《曲江池》第二折:“情又伙,眼又馋,尚古自把风流话噺。”
讥诮与调笑是两个很不相同的意思,不可能同用一个字来说。“晰”是方言俗语词,不知道本字就很难知道确切的词义。甘肃陇东方言就有此词,是多言的意思,贬义词,不该而多说。本字应当是“攒”:积蓄、连续。如说“攒钱”“攒劲”。
145右合仆:《说文》:“仆顿也。”
当是“仆:顿也。”
232右含脸:板着面孔。《水浒传》第二一回:“且说这婆惜听得宋江出门去了,爬将起来,口里自言自语道:‘那厮搅了老娘一夜睡不着。那厮含脸,只指望老娘陪气下情。我不信你!”,“含”不能表示“板着”的意思。“含”就是“有”。有脸,指要脸,顾脸面。句正言宋江顾脸面而不肯陪气下情,想叫这婆惜陪气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