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左“出”条的第二十七个义项是“外凸”(例略)。第二十八个义项是“花瓣”。
例句是“五出”“六出”各指五瓣、六瓣的花。便与所释的词义不一致。按所释“五出”“六出”应各指五个花瓣、六个花瓣。而且,“花瓣落了”、“花瓣大”等等不能说成“出大”、“出落了”。可见不是这样的词义。其实仍然是“外凸”的意思。此义项应删除。
515右印香:用多种香料捣末和匀做成的一种香。
而第十二卷“香印:即印香。参见‘印香’。”都回避了难点“印”字。“用多种香料捣末和匀做成”却与词义无关。可对比《辞源》:“香印:将香末用金属印格印成起讫一贯的文字。烧尽后,灰烬仍存字迹。”
519右卯:方言。漏掉。方之《内奸》:“如今出门,心眼要活,手要松,见个菩萨烧炷香,一个不能卯。”
词义合宜而避理据之难。也嫌孤例。《汉语方言大词典》:“卯:遗漏;遗忘,错过。”说是江淮官话如江苏盐城、安徽安庆;西南官话如云南昆明、玉溪、澄江都有此词。也无理据解释。应是“冒”的别写。冒,是指出外。
595左争:犹只。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三折:“你少年心想念着风流配,我老则老争多的几岁?”方言。抢时间。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五章:“嘿!小伙子真争!哙时这么急?”又第二部第三章:“你俩个真争!黑夜散了会,哙时分了。”
两个义项都错误而不能成立。“争多的几岁?”:相差而多了几岁呢?仍然是差别的意思。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争:差也。”首例即杜荀鹤《自遣》:“贫富高低争几多?”即差多少呢?又有《玉镜台》第二折例:“年纪和温峤不多争。”《创业史》的“争”是陕西、甘肃方言,是褒义词,可以指本领高、成绩大、有志气、有干劲等。两例都是说有干劲。
695右则:作,做。杨万里《过乐平县》:“笋蕨都无且则休,菜无半叶也堪羞。”《二刻拍案惊奇》卷八:“沈将仕谨依其言,不敢则一声。”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他也不则一声。”
词义错误,不能成立。“且则休”中是语气助词:且就不说了。“不则一声”中是“啧”同音同调的别写,本是鸟鸣声的拟声,用指人的“哩嘴”出声。如果把“不敢则一声”解释成:不敢说一声,也完全正确。按释者的思路,由此而可另说“则”是“说”的意思。如此对比,就知道这种求词义的方法错误。
718右剪拂:江湖隐语。谓行下拜礼。《水浒传》第五回:“原来强人下拜,不说此二字,为军中不利,只唤做‘剪拂’,此乃吉利的字样。”
按,“下拜”可以谐音“下败”,所以为军中不利。而“剪拂”本身并不是吉利的字样,吉利的寓含也应隐含在读音中。即“剪拂”是“见佛”的谐音,能见佛,指有佛保佑,自然是吉利的字样。“见佛”自然“即拜”。唐代寒山有“拣佛烧好香,拣僧归供养”诗句。今俗语另有:见庙烧香,见神磕头。剪拂一见佛一见佛即拜一拜,四曲折。
720左剪发:削发为僧尼。《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富翁急于得银,便依他剪发,作一齐了。”指头发与耳根齐的女子发型。茅盾《动摇》:“罗兰,赶快和你太太出城去罢!她也是剪发的。”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在风雪里》:“接着就进来一个年轻女人,剪发,穿着制服。”
例句中的“作一齐了”,与“剪发”无关,字有误。原文本是:“扮作一个头陀。”释义画蛇添足。“剪发”是与“蓄发”对言的,对年轻女性来说,是与扎长辫对言的。不包含剪发的长度。《动摇》例是写妇女剪发新潮的开始,受到保守派的反对而要躲避。那时剪发后还是比较长的。头发与耳根齐的女子发型是比较迟的。
773右加油加醋:在叙述或转述时,增添原来没有的内容。
又,加油添醋:同“加油加醋”。
又,加油添酱:同“加油加醋”。
难点在于为什么说到这些调料。都是笔者所倡说的谐音隐实示虚趣难造词,即各是“加有加促”、“加有添促”、“加有添讲”的谐音。“加有”是“有加”的倒序。促,指起促进作用,是“加”的目的。讲,指“说”。也往往说成“加盐添醋”(《汉语大词典》对此词失收),便是“加言添促”的谐音。这样解释才到位。
783左助人下石:帮助别人去作害人的事。鲁迅《三闲集。通信》:“对于他们,攻击的人又正多,我何必助人下石呢。”
立词条不当,应删。因为“下石”是“落井下石”的省说。可比较“下石:往井下丢石块。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焉。”’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却不可乘机下石。”
852右叉:模糊。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我本射着了,我这马眼叉,走了箭也。”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不好,有些声叉,再换一个。”按,“声叉”即声沙,不清脆。
词义错误,不能成立。“眼叉”是“眼岔”的别写:眼睛看到别处了。可比较第七卷:“眼叉:亦作‘眼岔’。视线不正确。”也正有此例。“声叉”也是“声岔”的别写,即俗语所说的“破岔声陶器有裂缝的声音。例句前文是:“也该拣一个好的,怎生与俺个破声雌雌的。不好,俺不要。”充分可证。
885左受家:方言。劳动能手。李南力《姜老三入党》:“姜三这个人哪,好受家那没话说,就是一点:三榔头打不出个响屁。”
立词条不当。应是“好受家”为词。而“受”是“手”的别写。“好手”犹如“高手”。
906左建木:传说中的神木名。《山海经。海内南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奩,其名曰建木。”郭璞注:“建木,青叶,紫茎,黑华,黄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影也。”又《海内经》:“建木,百仞无枝……其实如麻,其叶如芒。”《淮南子。坠形训》:“建木在广都,众帝所自上下。”
“传说”用词不准确。不是民俗传说中有此,而先是《山海经》中有此。据学者研究,是对大麻皮有麻醉作用的隐蔽说法。《淮南子》例,高诱注:“众帝之从都广山上天还下,故曰上下。”所谓“上天”指巫者服用麻醉后,说他向天神问而知道人间的某事。这是含有重要信息的资料,不应不引。“其实如麻”句郭璞注:“似麻子也。”透漏出建木实际是指大麻,也不应不引。《抱朴子内篇。仙药》:“参成芝……水渠芝。……建木芝实,生于广都,其皮如缨、蛇,其实如鸾鸟。此三芝得服之,白日升天也。”按,白日升天,也就是巫者服麻醉药装死而向天神问事,民间或叫“过阴”。建议修订时增加“建木芝”词条。
914左午:纵横相交。《仪礼。大射》:“度尺而午。”郑玄注:“一纵一横曰午。”柳宗元《天对》:“折蓴剡筵,午施旁竖。”薛福成《创开中国铁路议》:“其十字午贯之路,除建旱桥一法外,又有于两旁设立栅门。”
词义错误。“纵横相交”的意思,有纵、横、相、交,共四个语素,任何一个字都不能表示这四个字的意思,更何况仅一个丝毫不相关的“午”字,绝对不可能表达这样的意思。引郑玄注苟简。全文是:“一纵一横曰午,谓画物也。”贾公彦疏:“云一纵一横曰午,谓画物也者,则上文横与距随是也。……一云,午,十字。谓之先以左足履物,右足随而并立也。云‘度尺’者,即《乡射记》‘纵加苛三尺,横加武尺二寸是也。’”既然是先以左足履物,右足随而并立,就不是什么一纵一横。可见,一纵一横曰午,不是说一纵与一横相交。而是说既有纵,也有横;既有“横”,也有“距随”(二者都是射箭的术语,此不具体涉及)。是说应是相配伍的,不是单一的。所以“午”是“伍”的通假。贾公彦疏也不能具体说明,一纵一横曰午究竟指射箭的什么情况。薛福成例也是如此通假。柳宗元例是说把占卜用的竹和苇草折得有短有长,如阳爻阴爻,来摆布卦象。“旁”指前后或左右关系。两个阴爻左右排列,几个阳爻阴爻上下排列。都是“横”型,完全没有可以说成“纵”的,自然就没有什么纵横相交。“竖”是“立”的意思,但指设立,而不是指“纵”。“午”仍然是“伍”的通假。
919右午贯:十字形交叉贯通。《周礼。秋官。壶琢氏》:“若欲杀其神,则以牡棒午贯象齿而沉之。”贾公彦疏:“以象牙从棒贯之为十字,沉之水中。”
壶琢氏掌除水虫,即水中害虫。牡棒就是不结榆钱的公榆树。用它的取义是:让害虫也没有后代。郑玄注:“故书‘棒’为‘梓’,‘午’为‘五’。杜子春云:‘五贯’当为‘午贯’。”所谓“故书”就是老版本。应以此为根据。则所谓“午”为“五”,实际是指“午”即“伍”的通假。“贯”不是贯通的意思,而是联结的意思。《离骚》:“揽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就是串联;连接的意思。贾公彦疏全句是:“棒读为枯,枯,榆木名。以棒为干,穿孔,以象牙从棒贯之为十字,沉之水中。”所谓穿孔,则成为与女阴**以求繁殖的取义。恰与原文相反而错误。
920左午达:1古代女子发髻式样。《礼记。内则》:“男角女羁。”郑玄注:“午达曰羁也。”孔颖达疏:“今女剪发留其顶上,纵横各一,相交通达,故云午达。”2融会贯通。清刘大槲《翰林侍讲张君墓志铭》:“研究诸经,而于《周礼》,尤为交通午达。”
引郑玄注苟简。全句是:“夹囟曰角,午达曰羁也。”夹囟曰角:夹住囟门口,在两旁留发叫角。午达曰羁:不分两旁,总连在一起叫羁。“午”即“伍”的通假。孔颖达疏的错误非常明显。因为纵横各是一线,而不是一个点,也就不是一个处所。一个处所既在纵向,也在横向,犹如地图上任何一点都有经度与纬度。不可能纵与横各有一处留发。若两处留发,就与男孩留发一样了,必然不是“相交通达”。可见把“午”解释成十字相交是错误的。从“融会贯通”也可以证明不是十字相交,因十字相交只有一点相交。古代有不知其数多的女孩,却从来没有见说某个是“午达”的发式的,可见“午达”不是表示发髻式样的。例句说的是婴儿到三月时留胎发,“髻”又从何谈起?
933左平洋地:平地。937右平阳:犹平坦。
丢失“平洋洋”同义词词条。也应说明“洋”表示程度甚,“阳”是“洋”的别写。
936右平康:引唐孙棨《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例。
“海”字误,原文本作“泛论”。
959左“左”条共有21个义项,但还丢失指指“阳”的义项。《经籍籑诂》“左”字条首义就是“阳也”。列举的书证很多,此不具。
979左土:烟土,未经熬制的鸦片。《官场现行记》第四七回:“今年来大土的价钱又贵,三百六十两,不过买上十二三只。”张际亮《送云麓观察督粮粵东》诗:“土来金去芙蓉膏。”未经熬制的鸦片,不是成品,不能吸食。例句说的都是可食用的成品。应删除“未经熬制的”一层。可比较“公班:鸦片大土的别名。清夏燮《中字记事。漏卮本末》:‘其(鸦片)出自孟加剌者,曰公班,今称大土也。’”参见“大土”。“大土:旧称来自孟加拉和马德拉斯的鸦片为‘大土’。……孟迈国产为小土。”这些例句中的“土”就是成品的鸦片。
986右土狗:堵水的土袋,前锐后广,前高后低,状如蹲坐的狗,故名。《北史。高传》:“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枇,頻预为土狗以御之。”
蹲坐的狗无所谓前锐后广,前高后低。猫、鼠、虎、狗等动物蹲坐的姿势一样。这样解释是错误的。原书并没有这样的注解,不知何据。“狗”就是犬,而谐音“圈”,犹如说包、围:把土包在里面。参见下文“土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