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心爱的事物会另起蕴涵褒誉情感的趣雅名称,酒就有许多趣雅名称。
最早的是“欢伯”。汉代焦赣《易林。坎之兑》:“酒为欢伯,除忧来乐。”唐代陆龟蒙《对酒》:“后代称欢伯,前贤号圣人。”宋杨万里《题湘中馆》:“愁边正无奈,欢伯一相开。”欢,指喜欢它,尊称为伯,就不合事理了。原来是“百”的谐音而作趣假:千百次欢而不厌。
又叫“天禄”,意思是天所赐的福。《汉书。食货志下》:“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百礼之会,非酒不行。”宋陶谷《清异录。酒浆》:“王世充僭号,谓群臣曰:‘朕万机繁壅,所以辅朕和气者,惟酒功耳,宜封天禄大夫,用赖醇德。’”苏轼《桂酒颂》:“东坡先生曰:酒者,天禄也。其成坏美恶,世以兆主人之吉凶,吾得此,岂非天哉!”
曹操禁酒,竟然使酒有了“圣人”“贤人”的荣誉名称。三国魏鱼豢《魏略》:“太祖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清酒与白酒是先秦的名称。《礼记。内则》:“酒:清;白。”清酒指纯净可以祭祀的酒。白酒是久酿的酒。三国时,把清酒与白酒仅从字面而各指清亮的酒与浓浊的酒。《三国志。魏志。徐邈传》:“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沉醉。校事周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李白《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杜甫《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王安石《春日》之一:“室有贤人酒,门无长者车。”陆游《对酒》:“气衰成小户,醅浊号贤人。”陆龟蒙《添酒中六咏》之五:“尝作酒家语,自言中圣人。”
唐代传奇小说把酒拟人化,而有“曲生”、“曲秀才”的名字。郑棨《开元传信记》:道士叶法善幻术出名。一日,十多人来访。谈论间,都想喝酒。忽有人也来访,少年秀美,自称曲秀才,谈笑风生而态度傲慢。又不辞而别,离去如风。法善说:这必是妖魅来捣乱。曲秀才又突然出现,法善以剑击倒,化为瓶瓶,中有美酒,于是畅怀而饮。“座客醉而揖其瓶曰:‘曲生风味,不可忘也。’”由此把酒称为“曲生”、“曲秀才”。曲,指制酒的曲子,也指代酒。恰好也可以双关成姓。
“曲秀才”用字隐含的意思是:酒能开出才能之花。这就与杜甫的名句“李白斗酒诗百篇”联系起来。于是苏轼就又取了“钓诗钩”与“扫愁帚”的名字,而脍炙人口。苏轼《洞庭春色》:“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白居易由此化意而称为“销忧药”:《劝酒寄元九》:“俗号销忧药,神速无以加。”苏轼再变为“扫愁帚”。元代乔吉《金钱记》第三折:“端的是锦封未拆香先透……想古人云‘钓诗钩’、‘扫愁帚’,信不虚也。”
苏轼还说:“酒能乱性,佛家忌之;酒能养性,仙家爱之。吾于无酒时作佛,于有酒时成仙。”
古代对酒的贬抑性名称也有,如“狂药”。《晋书。裴楷传》:“长水校尉孙季舒尝与崇酣燕,
慢傲过度。崇欲表免之。楷闻之,谓崇曰:‘足下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崇乃止。”或叫“狂水”。西晋竺法护翻译《生经》:“甥酤美酒……就于酒家劝酒。大醉眠卧,便盗儿去。醒悟失儿,具以启王。王又诏曰:‘君等顽騃,贪嗜狂水。既不从贼,复亡失儿。”’但这样的名字并不多。
无独有偶,北京方言对酒也有许多趣雅名字,褒贬两种都有。
褒誉的如:“牛皮散:白酒的别称。”是“扭疲散”的谐音。指兴奋而解除疲劳。
又如“小王爷”。是“消虺也”或“消惘也”的谐音:消除虺累、不得意。所谓一醉能消万古贬义性的如“猫儿尿:对酒的憎称。”谐音“冒尔尿”。饮酒没有益处,只是变成你冒出的尿而已。
“醉八仙儿”是称醉后的姿态。“醉罢痫”的谐音:如癫痫。八仙不是都酒醉的,仅铁拐李带葫芦。不是以八仙比喻。“踩云彩”是对酒醉走路腿软的趣谑。“云”是“晕”的谐音,粘连成“云彩”。
中性的名字如:风搅雪:黄酒与白酒的混合。“风”是“蜂”的谐音,以蜂的黄色指黄酒。雪,以白色指白酒。把独自对着酒壶嘴仰脖自饮,叫“橛尾巴馆儿”。是“灌”的谐音。橛尾巴,指把酒壶的把把仰起,即把酒一倾而尽。也谐音“绝异把”:拒绝别人拿此酒壶。
可以对比《现代汉语词典》:“鸡尾酒:用几种酒加果汁、香料等混合起来的酒。”就是“集味”的谐音。
过量饮酒是有害处的,古人的许多格言是值得记住的。
《韩诗外传》卷十之第十六章:“齐桓公置酒,令诸侯大夫曰:‘后者饮一经程。’管仲后,当饮一经程。饮其一半而弃其半。桓公曰:‘仲父当饮一经程,而弃之何也?’管仲曰:‘臣闻之,酒入口者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弃身。与其弃身,不宁弃乎酒。’桓公曰:‘善!”’
《论衡。言毒》:“美酒为毒,酒难多饮;蜂液为蜜,蜜难益食。”
《魏书。高允传》:“允上《酒训》,其词曰:‘酒之为状,变惑情形,岂止于病,亦损其命。谚有之云:其益如毫,其损如刀。言所益者,止于一味之益,不亦寡乎!言所损者,夭年乱志。夭乱之损,不亦夥乎!’”
清阮葵生《茶室客话》卷十《饮酒戒恶习》“宋人小说中有酒戒:少吃不济事,多吃济甚事?有事坏了事,无事生出事。”
现在民间的顺口溜:“听老婆话跟党走,多吃菜来少喝酒。”
曰本谚语:“一杯人吃酒,三杯酒吃人。”
佛典《四分律》说“酒有十过”:一、颜色恶。容貌变常,无有善相。二、下劣。威仪不振,动止轻薄。三、眼视不明。四、容易愤怒。五、毁业败家。六、致疾病,七、招致斗讼。八、恶名流传。九、智慧减少。十、死坠恶道,不能超生。又繁化为更具体的“三十六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