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果小说

玫瑰果小说>儿科学 > 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第1页)

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第1页)

一、造血特点

胚胎期经过三个阶段造血,出生后造血亦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变化。

(一)胚胎期造血

1。中胚叶造血期胚胎第3周开始,卵黄囊上形成许多血岛,之后在中陪夜组织中出现广泛的原始造血成分,其中主要是原始有核红细胞。在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至第10周基本停止。

2。胸腺造血期胚胎6~7周已出现胸腺,并开始生成淋巴细胞,还有短暂的生成红细胞和粒细胞功能。

3。肝、脾、淋巴结造血期在胚胎第6~8周时,肝出现活跃的造血组织,是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至4~5个月时达高峰,6个月后逐渐减退,至足月出生时肝内仅有少量造血灶,出生后4~5日完全停止造血。肝造血主要产生有核红细胞,也可产生少量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约于胚胎第8周脾开始造血,以生成红细胞占优势,稍后粒系造血也相当活跃,至12周时出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胎儿5个月之后,脾造红细胞和粒细胞的功能逐渐减退,至出生时成为终生造血淋巴器官。自胚胎第11周淋巴结开始生成淋巴细胞,从此,淋巴结成为终生造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器官。

4。骨髓造血期胚胎第6周出现骨髓,但自胚胎4个月开始有造血功能,以后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直至生后2~5周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

(二)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骨髓是生后主要的造血器官。婴幼儿期所有骨髓均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5~7岁开始,长骨中的黄髓(由脂肪细胞组成)逐渐增多,红髓相对减少。因此,到了年长儿和成人期红髓仅限于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颅骨、锁骨和肩胛骨,但黄髓具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当造血需要增加时,黄髓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

2。骨髓外造血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和淋巴结恢复到胎儿时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增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和(或)幼稚中性粒细胞。儿童造血器官的这种特色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当病因祛除后可恢复正常骨髓造血功能。

二、血象特点

儿童血象与成人不同,年龄越小越明显,不同年龄儿童的血容量和血细胞有所不同。

1。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增加,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较高,出生时红细胞数为(5。0~7。0)x1012l(500万~700万mm3),血红蛋白量为150~220gl(15~22gdl)。生后6~12小时由于不显性失水及进食少,血浓缩,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通常会升高。以后逐渐下降,至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x1012l(300万mm3)左右、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10gdl),达最低水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生理性贫血”呈自限性,3个月以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又缓慢增加,婴幼儿红细胞维持在(4。0~4。5)x1012l(400万~450万mm3),血红蛋白量为110gl左右,约于12岁时达成人水平。网织红细胞数在出生3日内约为0。04~0。06,于出生后第7日迅速下降至0。02以下,并且维持在较低水平,约为0。03。以后随生理性贫血恢复而短暂上升,婴儿期以后与成人相似。

2。白细胞数与分类出生时白细胞总数(15~20)x109l(1。5万~2万mm3),生后6~12小时达22x109l(22万mm3)左右,然后逐渐下降,7~10日为(10~12)x109l(1万~1。2万mm3),此数值维持在婴儿期,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白细胞分类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出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0。65,淋巴细胞约占0。30;随着白细胞总数的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逐渐下降,出生后4~6日时两者比例约相等;之后淋巴细胞约占0。60,中性粒细胞约占0。35;至4~6岁时二者比例又相等;以后白细胞分类与成人相似。此外,新生儿外周血中也可出现少量幼稚中性粒细胞,但在数日内即消失。

3。血小板数儿童血小板数与成人相似,为(100~300)x109l。

4。血容量儿童血容量相对较成人多,新生儿约为85mlkg,早产儿可达108mlkg;儿童的占体重的8%~10%;成人血容量占体重的6%~8%。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